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市公司胃口渐膨胀 不差钱恐掀新一轮融资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0日 12:46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记者 刘增禄

  在上一轮癫狂牛市中,“增发一出,股价升天”,如今的A股经历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侵蚀,早失旧日容颜,单边下跌让众多上市公司洗尽铅华。受减税、放宽信贷额度及4万亿基建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影响,2009年的A股走出一波可观的反弹行情,表面的“不差钱”让上市公司如蚊虫般趁机吸血,增发再融资现象日渐增多。

  再融资胃口日渐膨胀

  据Wind数据统计,随着行情回暖,今年前4个月就有28家公司趁着反弹行情顺利完成增发,融资总额约660.4亿元,其中攀钢钢钒以91.27亿元成为今年已经实现募资最多的上市公司。与此同时,前4个月还有93家公司公布了增发预案,其中1月份有11家、2月份16家、3月份30家、4月份36家,而这些公司的融资额也逐步扩大。

  3月份的国投电力金牛能源大唐发电华新水泥广汇股份等8家公司预融资额度每家均在20亿元以上;4月份,中联重科拟募集资金不超过55.7亿元,上海电气拟募资50亿元,而像浦发银行融资额更高达300亿元,公司不但通过“拟定向增发股票,募集资金超不过150亿元。”同时还通过“拟将发行不超过150亿元的次级债”来融资;而近日的中国石油甚至还传出今年将融资1千亿元惊人需求。

  2009年“现金为王”

  从目前定向增发的认购方式看,主要有资产注入和现金直接认购两种,2008年以前一般都以资产注入为主,认购方将质量高、盈利能力强并且与上市公司业务关联比较密切的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原则上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而随着经济的下滑,资产注入方式已逐渐被以现金认购的方式替代。

  近3年数据显示,2007年增发预案中资产认购的21例,现金认购15例;2008年资产认购37例,现金认购21例;而今年前4个月增发预案中明确认购方式的3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17家选择以现金认购。数据表明,上市公司越来越喜欢现金,在目前经济不景气下,现金在手成为硬道理,现金不但可以投资实业,也可以理财,甚至可以还债或充足资本金。如霞客环保3月27日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3000万股募集约1.55亿元,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若募集资金净额超过拟偿还银行贷款总额,则超过部分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新一轮融资带来资金压力

  由于目前国内外经济依然紧张,仍未显现明显好转迹象,国内A股公司依然很缺钱,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增发预案在有效期内的融资额和今年各种新增再融资需求之和已超过6000亿元。

  从已经公布完的2008年年报来看,缺钱成为当前上市公司共识。数据显示,全部A股公司共实现经营性现金流26151.31亿元,实现货币资金16875.26亿元,而2007年同期的数据分别为20190.89亿元和16233.33亿元。乍一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侵袭后,上市公司反而日渐繁荣,但具体分析来看,近一半公司现金流、货币资金出现下滑,多家在其年报中表露出或多或少的融资意愿,如交通银行在其年报中就推出了发行不超过800亿元次级债的预案。在此背景下,如6000亿融资预案得以实现,对本已失血的A股市场而言,无疑是场严峻考验。

  增发股未必是“香饽饽”

  目前反弹行情与2007年行情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今年有增发预案的汕电力A日照港酒钢宏兴等18家公司,在预案公告当日,股价涨停或接近涨停,已实施增发的公司中,沧州明珠宏图高科TCL集团实施增发首日也华丽涨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公司公告首日表现却并不佳,且后期走势也小于同期大盘,这种现象恐受近两年的增发股高位套牢案例影响而让投资者谨慎,如2007年的海通证券,当时的定向增发价高达35.88元,因市场原因一度非常抢手,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高位抢筹的投资者按目前最新复权价计算,股价也仅有26.4元;同样,2008年中国平安在股价百元附近拟推出“天量融资”计划,如不是投资者用脚投票,一旦实施,恐怕连如今41.14元股价都难以逾越。而如今,经济尚未回暖,市场走向依然未明,虽然推出融资计划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价近期表现不错,但可能是这些公司为成功融资而设下的美丽“陷阱”,一旦市场掉头向下,恐高位介入增发股的投资者不知何日才能最终解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