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铭
在深交所4月23日召开的创业板发审委、保荐制度座谈会上,行业专家问题引起与会代表的热议。怎样选择行业专家?要不要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专家如何发挥作用?对此,大家认为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虑和安排。
发审环节需要专家判断
证监会在修订发审委办法时明确表示,要适当吸收熟悉行业技术和管理的专家,以适应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特点。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在座谈会上表示,在吸收行业专家参加发审委,适当增加专家数量的同时,应当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使之与发审委相结合,保证好的企业能够上创业板市场。
德勤永华合伙人邓建新认为,引入行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形成专家判断是非常必要的。他建议,除了增加发审委行业专家委员,还有必要设立一个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吸引行业专家的专家库。
国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葛新元也表示,在创业板发展过程中引入专家委员会很重要,因为创业板公司相对主板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细分行业,发审过程中面临的行业情况、技术细节情况相对更复杂多变,引入一定的专家意见,有助于发审过程中更好地认清企业的状况。
来自广东大华德律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胡春元则认为,在发审委委员中加入行业专家、管理专家非常有必要,发审委审核理念将更公平,更符合创业板设立的宗旨。但他认为,没有必要再设立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此举可能导致发审效率太低、发审时间拖得过慢。
专家选择标准众说纷纭
联合证券投行副总监黎海祥指出,中小板企业大多处于细分行业,创业板企业更是如此。在这些细分行业里,企业可能是真正的专家,甚至就是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者。“假如外行专家把企业否定掉,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他表示,这项制度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细节上考量如何选择专家,让专家在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路颖指出,从投行内审经验看,对于主板小企业或者中小板企业,所请行业专家可能都非常不熟。她认为,揭示成长性与揭示行业风险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怎么样能够让细分行业专家选择更科学化而不是做一个摆设,这非常重要。”
科技部火炬中心金融发展处副处长李文雷认为,从发审委能力上考虑,行业专家应该是科技金融高端复合型人才。在他看来,创投界人才符合这一综合要求,但创投与企业有利益关联,要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科技部门一些长期从事科技金融与管理的人员,也可以作为行业专家的选择对象来加以考虑。
对于行业专家人选,国信证券葛新元认为,除了一些技术型专家,券商研究所的行业分析师也值得考虑,尤其是那些市场知名度高的行业分析师对于相关行业比较了解,无论从企业运营、市场分析还是财会等各方面而言,都是知识比较全面的专家,可以比较天然地承担专家委员会委员职责。
建立平衡有效的专家机制
与会代表指出,在企业的商业模式比较新或者有一些特殊问题的情况下,引进专家咨询机制非常有必要。但对于专家委员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也有代表仍持观察态度。
信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炯也认为,创业板公司所处的行业太多,专家委员未必真的把这些行业都覆盖到,对企业的了解未必能真正代替市场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他担心专家委员会将导致另外一种极端,即上市企业过度向专家所处行业倾斜。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萍萍强调,专家机制未来可能会带来一些利益冲突问题。再比如针对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不同的专家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有意见冲突的时候该怎么解决,需要认真考虑。
平安证券投行部董事总经理龚寒汀表示,引进行业专家非常有必要,但其究竟作为咨询委员还是作为发审委员来引进值得商榷。她认为,作为发审委员的行业专家,其未必了解相关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模式。从过往情况看,行业专家决策时主观性相对更多一些。
站在创投的角度,东方富海创投董事长陈玮指出,很多技术高的项目实际上不一定具备投资价值,关键要看市场化程度。“项目听证会我们也会请技术专家,他的看法不是对企业投资决策做决定,而是把握一个方向。”他建议,企业管理专家可以进入发审委行业专家委员会,而技术专家应更多参与咨询委员会。
涉及到具体操作环节,德勤永华邓建新认为,在发审环节应当以会计、法律方面的专家为主,行业专家为辅,以避免过分倚重行业专家而走到另一个极端。专家咨询委员在上市前的讲座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由财务、法律和金融专家,行业专家以及创投专家对企业进行评价,综合效果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