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峥
当上市公司遭遇“人肉搜索”,到底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近期各财经网站和论坛开始刮起的“上市公司人肉搜索”风潮,不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也引起了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的高度关注。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必然经历酝酿——爆发——洗礼检验,才可能沉淀为一种文化。例如“华南虎事件”造假者最后因为涉嫌诈骗被逮捕,南京江宁区“史上最牛房产局长”因为严重违纪被双开并已移交司法机关等结果,使“人肉搜索”已经逐步成为被社会各阶层接纳和认可的一种网络文化。“上市公司人肉搜索”虽然打着“人肉搜索”的旗号,其本质还只是一种“股吧现象”的延续,回看当年“钾肥权证义庄事件”曾使“股吧现象”名噪一时,不过信息整体过滥、缺乏基本公信和真实性等瓶颈使这种交流方式一直没有成为一种主流投资交流文化。
与原有“股吧现象”不同的是,“上市公司人肉搜索”是一种论坛性质的互动升级版,规范性确有提高,但是否能和“人肉搜索”一样经历洗礼沉淀为一种文化,因为尚没有事件来检验,目前还没看出这种迹象。
虽然不是每一种现象都能沉淀为一种文化,不过任何能够成为热点的现象背后,必然有其成长的问题根源。上市公司人肉搜索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至少说明了目前证券投资领域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互动问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笔者以为,各种调查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人肉搜索”的高支持率,并不能准确说明投资者对这种方式提供的信息真有多重视和信任,但可视为一种投资者对自身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处于完全被动性弱势地位的不满爆发。因为我国新兴加转轨的股市特征和A股市场历史短暂,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一些市场主体难免会或隐或现夹杂“自上而下看股民”的角度、视野和习惯,缺乏与占市场数量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之间的真正有效沟通,投资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并不能从现有信息披露通道中找到准确答案等,难道不是客观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市公司人肉搜索”或许可以成为鞭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上一个台阶的动力。
在这次“上市公司人肉搜索”大讨论中,一些上市公司和证券机构人士明显表现出“排斥”、“惶恐”和“危言耸听”倾向,笔者以为大可不必。因为投资角度的信息与价格趋势关系,并不完全是一根筋的内在联系,“保持适度距离才离价格趋势更近”是一个基本市场规律:这是由人性中容易放大优点和缺点的偏向性决定的,这或许也是为何一些机构实地调研报告和结论离上市公司距离很近很细、貌似也很符合事实本身,但是最终都被市场价格趋势“扇耳光”的症结所在。这种“放大镜”效应的角度片面性,当然也同样是草根性的“上市公司人肉搜索”的天然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