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适度激进仓位可提至六成以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1日 02:00  新快报

上证指数

  经济回暖确认还要看下半年

  上周末,本栏目嘉宾就提醒投资者关注资源类板块。果然,本周沪深两市在有色、煤炭、石油等资源板块强劲上扬的推动下,展开放量上攻的行情,深沪股指分别大 涨 9.80%和7.15%,成交量也温和放大。外围股市也展开了激烈的反弹,力度更甚于A股。专家认为,虽然经济是否回暖还需确认,但在回暖预期下可适度积极投资。

  主持人:

  新快报记者 高菲

  嘉宾

  长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但朝阳

  私募人士:赵公明

  广州电视台《谈股论金》主编/主持陈丹虹

  主持人:当前不少企业的库存清理状况似乎比预期的要好,但产品价格最先反弹的钢企似乎重新陷入了库存重新大增的窘境,是不是意味着周期性行业最近一段时间的好转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最近两个月经济的开始复苏仅仅是一种“虚假繁荣”?

  但朝阳:多数行业在第一次去库存化后已经或即将迎来重新库存化,其背后仍然是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所以能够二次去库存化取决于需求能否真正复苏,而这一点则有赖于两大因素的支撑:一是全球经济走出谷底的可能,二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回暖的确认以及国内消费的启动。上述两大因素的明朗化还需要一段时间,可能要到下半年才能看得更清楚。由于工业增加值、出口等数据仍处于探底过程中,所以最近两个月的库存数据复苏带有较多阶段性的特征,能否真正完成去库存化还需观察二季度的经济表现。

  赵公明:国家出台经济振兴规划对于周期性行业相关企业的好转是有直接影响的,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就一定能够在短期内马上解决所有周期性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需要国家能够持续出台一些行业的具体振兴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好转。

  陈丹虹:从历史经验看,实体企业在经济复苏阶段往往要经历二次去库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需求逐步加大,产品价格有所上升,而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经济出现向好势头,钢企产能开始释放,钢企是否带头进行第二次去库存化还需要结合M1与M2的增速剪刀差数据进行分析,但据此断定近两个月经济的复苏仅仅是“虚假繁荣”没有足够的支撑。

  从2月份已经公布的数据看,经济处于回暖的过程之中,各机构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做出乐观估计,市场信心仍然充足,就像温总理所说的,中国人的心开始暖了。

  A股吸引力仍大于外围

  主持人:外围股市连续大幅反弹,是不是意味着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国内的投资者有没有必要增大境外资产的配置,比如QDII、H股等?

  但朝阳:外围股市反弹与近期全球性的经济刺激措施有较大关系,尤其近日美国政府推出的1万亿美元国债购买计划,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及改变通缩预期。前期股市跌幅较大也是反弹的一个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相伴随的美元贬值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也会对企业成本和实体经济构成一定的打击,尽管这一趋势带有较多的短期色彩。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尤其美国经济目前还看不出“最坏时刻已经过去”的证据,但是在力度越来越大的经济刺激措施推动下,也许探底的过程将会缩短。乐观的话,今年内可能见到美国经济的底部。从长期角度看,已可以逐步增加配置海外资产。

  赵公明:虽然近期外围股市有所反弹,但经济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所以目前只能定义为短期超跌反弹行情。对国内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国外市场的相关公司情况往往没有通畅的渠道及时了解全面,所以并不适合做海外投资。而且,从其他国家目前的经济情况看,还不如国内,所以我认为国内的市场机会要更多一些。

  陈丹虹:现在很难说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第一,外围股市近期的反弹主要缘于各国政府的积极救市方案以及通胀预期引发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国以及欧洲经济基本面好转仍需时日;第二,在经过前期大跌之后,外围股市近期的反弹为技术性反弹的可能性较大,后市不排除有继续下探的可能。

  任何经济体都存在一定周期,从长线投资的角度出发,目前投资者可适当地配置一些海外资产,分享海外市场经济从衰退到繁荣的收益。但从目前看,国内市场的投资潜力更为巨大,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就指出,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中国实体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速将超过大多数国家。在证券市场上,A股对全球的投资者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投资A股市场的QFII基金在海外热销就是一个例子。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投资者有投资海外市场的需求,仓位不建议过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