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富增长需要财富观念升级

  陈雷

  最近中国铝业斥资195亿美元注资力拓,使得这笔投资成为中国在金融领域外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在经历了铁矿石贸易的痛苦回忆后,中国正努力取得在资源上的话语权。但问题是,在21世纪的今天,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就一定能带来国力,或者说国家财富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吗?

  现实的中国正为许多问题所困扰。例如,当我们为GDP两位数的增速欢欣鼓舞的时候,却发现“出口的东西都跌价,而进口的东西都涨价”。当我们为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深感自豪的时候,却发现金融危机让其大幅缩水。财富的涨落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控制。那么什么是财富,其变化背后的玄机又是什么呢?滕泰博士的新作《财富的觉醒》从全新的视角给出了答案,为我们打开了攫取财富的密码。

  经济学的本源是财富论,人类的经济史就是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历史,而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财富的增长。可惜的是,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著作在谈论财富的时候,还停留在农业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牛顿时代”,而没有深刻地讨论更为关键的“软财富”。从这样的角度思考,就无法解决“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但不是世界财富中心”的难题,就无法摆脱华尔街疯狂,却让全球埋单的梦魇。滕泰博士告诉我们,财富创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经济活动,其作用是“财富增长”,目前中国处于这一层次。第二层次是资源探索活动,其效应是“财富拓展”。财富创造的最高阶段是软财富创造过程,即发现、发明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方法或与自然资源无关但能直接增加人类效用的活动,是真正的“财富飞跃”。无论在什么时代,对财富分配和流动影响最大的都是稀缺要素和不流动要素。在软财富时代,知识、文化、标准、管理、技术、品牌、网络等软要素就具备这样的特性。

  现在全球竞争已经进入了软财富竞争阶段。越接近生产一线,财富效应越小。欧美跨国公司通过“软要素”最大限度占有了财富。中国的硬财富崛起和美国的软财富战略竞争的结果是:中国家庭几乎没有美国货,而美国家庭则堆满了中国生产的纺织、家电等功能产品。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滕泰博士的“软财富”观是财富思想的一个革命。这关乎于国家,也关乎于企业和个人。大国的兴衰提示我们,如果我们的财富观念不得以更新,我们的价值体系不得以重构,那么在全球享受中国提供的廉价商品的同时,中国厂商、居民和政府财政将继续遭受着巨额财富流失。

  当大家还在为CPI、PPI等争论不休的时候,滕泰博士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让经济学界为之震惊。2008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达到3200美元。如何避免拉美国家的困境,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学者,滕泰博士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能盲目学习凯恩斯主义周期管理政策,或跟随美国的货币主义调控思想。对于当前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依靠体制变革和要素投入的潜力很小,而依靠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微观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以提高“软财富”创造能力的潜力很大。根本出路在于人力资本战略、财富制度战略和优化组合战略。通过这样的“软财富”战略,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财富可持续增长。其中很多的政策建议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例如,对人口财富价值的再认识,软财富时代的制度选择等。

  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将精深的理论阐述得深入浅出。你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俯视着世界财富中心的不停转移,品味着从生态财富、硬财富到软财富的进化。一个个曾经的强国闪亮登场,又都黯然谢幕。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西班牙的崛起,从“日不落”帝国的衰亡到华尔街的霸权,一切都围绕着财富这个中心娓娓到来,饶有兴趣。你可以看到英镑、美元、欧元体系的背后是财富的明争暗斗。书中还讨论了战争能否成就富国。我们看到日本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更多的是偶然机遇。而战争成就了这种历史偶然性。在软财富时代,软财富的创造能力、对金融资源的掌握能力、对贸易体制及其衍生定价权的主导能力,正逐步替代战争手段,成为人类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主导因素。

  书中的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在讨论软财富定价时,滕泰博士巧妙地引用了波粒二象性,将物理学的革命与财富观的革命生动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出软财富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参照系和群体性认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资本市场的本质,认识到任何金融资产都只有主观、相对的价值。这样就不会为证券分析师在估值时经常出现的“变脸”所困惑了。

  金融危机的爆发昭示着美国和日本正在步西班牙和英国的后尘,那么下一个财富中心是否会重回中国吗?掩卷长思,如果不从财富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目标和路径,是否可能错失这次历史赋予的机会呢?

  上世纪初,康有为写了《物质救国论》,想借此推动中国的硬财富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我们希望本书提出的“软财富”观能够真正融入我国的政策,企业的战略和个人的意识中,从而实现国强民富,而不是用自身的勤劳和资源来成就别国的富足生活。诚如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