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都差钱”

  程满清

  牛年春晚,一句“不差钱”成为时下最火爆的流行语。不过如果要把这句话搬到“两会”上,恐怕就要改成“我们都差钱”。

  要钱、要政策、要项目,已成为地方在“两会”上的一种角力,尤其是在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诸如此类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近来,沸沸扬扬的“地方债配额之争”就令笔者感触颇深,虽然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但如果分到全国31个省市区,只能说是“僧多粥少”。

  事关钱袋子的重大问题,谁都想从这块蛋糕中多切一点。沿海地区说自己保增长任务艰巨,摆出资金配套能力强和还贷能力强的理由,中西部地区则是认为沿海已经很富了,相同的钱用到中西部身上效用更大。

  不仅是地方债配额之争,今年“两会”上争夺激烈的地方还有更多,比如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比如要把某某项目、某某行业列入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去等等,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一种观点认为,代表和委员为当地要钱、要项目、要政策,是没有准确把握好自己的神圣职责。昨天的政协小组会讨论现场,就有一位政协委员对某个要求国家财政给予当地建“ⅹⅹ城”资金支持的提案当场发表批评意见,认为这有损政协参政议政的职业精神。

  要,还是不要?当然可以要。为什么不要?作为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或者是委员,他们的身后本身就代表着千万民众的意见和诉求,“两会”本身就是听取民间声音的渠道,地方代表们为地方争取利益,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其职责所在。

  不过,话说回来,“伸手”也要“伸”得有技巧和智慧,与其单纯要钱,还不如要点项目和政策,更有利于地方的中长期发展。尤其是要到手之后,更重要的是懂得怎么用好。有了钱,必须保证资金使用效率,不能浪费;有了项目,必须想方设法能带动更多其他项目;有了政策,要研究其中的每一项含义,真正用好用透,真正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