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前进
中美均提出巨额赤字预算
2月26日,奥巴马向美国国会递交了首份预算案纲要,预计到2009年9月30日的新财年度美国政府总财政赤字将达1.7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2%。
据报道,中国财政部计划2009年财政赤字规模为人民币9500亿元,创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赤字规模,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1%。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外需下降,刺激内需保增长成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2008年底中国政府提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并确定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政府发债融资规模将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迅速上升。
为了应对经济困境,中美两国都在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预算赤字上升,但这二者之间有许多本质的不同。
目的有所不同
首先是目的有所不同。美国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目的有以下几个:
一是救助金融机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5大投资银行纷纷倒下,目前美国商业银行也面临较大的困境,美国希望通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向金融机构注资,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如2008年10月初,美国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主要是用来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2009年奥巴马的预算案中,计划将提供7500亿美元作为援助金融行业的新支出。
二是刺激经济。2009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主要通过减税或增加支出扩大美国的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形势改善。
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目的主要是扩大支出,拉动内需。我国金融体系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基本上是安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计划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其次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美国扩大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发债筹集资金,因此美国的国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美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是买卖美国国债,一旦美国财政部发出国债,而同时美联储积极配合,又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同等数量美国国债,则财政赤字就被货币化,也就是说,美国国债和美国的货币创造结合在一块,如果美国国债融资通过货币创造来实现,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上升。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项从9月份的9000亿美元迅速膨胀到2008年12月的约2.3万亿美元,短短3个月增加了一倍多,说明货币也在大幅度扩张。
而中国则不同,中国扩大政府支出不会导致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因为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央行票据,而买卖国债数量一直较少。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来看,我国央行对政府的债权基本上保持不变,约1.6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去年发行的特别国债),国债不是我国中央银行操作的主要工具,因此不会出现财政赤字被货币化问题。
内债和外债的不同
其三是内债和外债的不同。美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且美元是主要国际货币,因此美元国债不仅仅是美国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购买,还有众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如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国的私人投资者或主权财富基金等。美国发行国债既是对内债务,也是对外债务。美国的国债由外国投资者购买的数量增加的话,美国的对外债务会上升。
与其他国家外债不同的是,对美国来说,它的外债主要是美元债券,面对外债增加时,可以通过发新债偿旧债方式或通过赤字货币化来解决,不会像冰岛那样面临所谓的国家破产问题。而对于一些中东欧国家来说,外债较多,本国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不能够像美国那样偿还外债,只能够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而且一旦陷入危机,信用评级下降,融资困难,最后往往是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由于美元是国际主导货币,其他国家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一旦财政赤字货币化,美国的债务负担就变成了世界的债务负担,由世界人民共同承担。最近美元作为避险资产受到国际投资者追捧,美元升值将有利于美国国债发行,发债成本会下降。
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主要是国内投资者购买,不会导致外债上升。美国财政赤字的外在溢出效应较大,而中国财政赤字的外部效应较小。
可能会发生全球性通货膨胀
其四是美国财政赤字的大幅度上升会促使美元走软和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来可能会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从全球均衡的角度来看,各国都采取赤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如果财政赤字被货币化,最终会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美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来可能会导致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会减轻美国的债务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面临损失。
中国扩大政府支出,财政赤字上升,不会导致人民币贬值,中国外汇储备充足,经常项目保持盈余,人民币币值可以保持稳定。
总之,中美两国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机制、溢出效应和影响都有所不同。美国财政政策承担救市和刺激经济的双重任务,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和美元币值变动对全球经济影响较大。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