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信证券何诚颖:潜在IPO企业资源丰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01:26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侯捷宁

  “国内券商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业务创新,占领竞争力薄弱的新兴投行领域,创造出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业务空间。新兴的投资银行业务,如财务顾问、并购、债务重组等非通道业务,虽然是我国券商的弱项,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发展的方向。”国信证券总裁助理兼发展研究总部总经理何诚颖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二十多年里我国国民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将会加速膨胀,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2030年中国人均GDP将比2020年再翻一番多。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国营、民营企业和个人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有数据显示,目前国际上日、德、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已分别达到50%、57%和70%,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还偏低,大约只有20%。因此,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容量将无限宽大。

  潜在IPO企业资源丰富

  “目前,我国符合上市条件的优质企业资源十分丰富,这也将使得未来几年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承销业务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何诚颖表示。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他估计未来2-3年IPO市场仍将兴旺。A股IPO资源主要包括:优质的中央国有企业;优质的地方国有企业;H股、红筹股回归;创业板推出后的高科技企业等。

  他指出,目前,150余家中央国有企业中,已有100余家实现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或者拥有在A股上市子公司、已在香港上市等,其余几十家公司中,部分公司可能依照国资委将央企数量缩减至80-100家的目标被整合,除此之外的优秀央企则有可能成为A股上市资源。H股、红筹股公司中可能成为回归A股上市的公司的潜在数量较多,其中,H股公司中尚未发行A股的公司就有几十家,89家红筹股公司都尚未发行A股。而且,创业板推出后,更多高新技术等中小企业都将成为上市资源。

  何诚颖还认为,在优质企业整体上市、行业整合和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预期下,2008-2010年增发等再融资规模也会逐步提升。而且,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专业机构持股市值已占上市A股流通市值的三成多。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为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创造了条件。因此,未来几年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承销业务,将继续兴旺。

  并购重组前景广阔

  根据全球最大的专业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最新出炉的一份关于2007年中国企业并购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国内并购市场发展迅速,前11个月,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市场公开的并购交易金额达到00亿美元。不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上,都较2005年和2006年有了很大增长。仅2007年前11月,国内并购交易数量较2006全年增长18%,较2005全年翻了一番;国内并购交易金额比2006年增长25%,同时也是2005年的三倍,预测海外投资活动到2011年有望增长到2006年的10倍。

  另据高盛亚洲的估计,中国的并购业务量潜力应该达到1500亿--2000亿美元左右。实际上,如果考虑到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我国的并购潜力可能超过这个估计数。

  “并购重组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为券商开拓重组并购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环境。”何诚颖表示。

  有数据表明,从1995年到2001年,美林、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三家券商的兼并重组顾问费年均增长超过30%,约占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1/3,利润率远高于发行承销业务。而国内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证券发行承销收入,其他创新和并购业务的收入所占比例低于10%。

  何诚颖认为,企业并购与国民经济的走势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我国的并购潜力在于经济体系已经具有的巨大规模、产业调整与结构升级的势在必行,以及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产业,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国数十万亿的国有资产存量需要进行重组,这从根本上为我国投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并购业务发展潜力大。

  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容量与前期相比已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有1500多家上市公司,各方面条件也比较较完善,这也为券商开拓重组并购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环境。

  此外,何诚颖还表示,目前财务顾问业务发展空间巨大,也为券商的财务顾问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大量企业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而已上市公司要在经营中注入优质资产,保持高回报率和壮大公司实力。这些都需要财务顾问的帮助。

    相关专题:

    新股频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