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闻涛:信贷放量何以解忧

  闻涛

  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公布之后,关于信贷投放数量指标的争论就没有停止。一种观点认为信贷投放的快速扩张构成经济快速复苏的强大助推器,可以作为恢复信心的重要理由;另一种观点质疑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认为信贷增长的水分较大,而且这种高速扩张难以持续。

  是否空转?

  1.62万亿元的信贷投放是一个足够亮丽的数据,但如果细看信贷结构则会发现情况并非想象中那么乐观。中信建投证券的研究显示,今年1月份票据融资比去年12月多增4092亿元,占人民币新增贷款的比重由27.8%上升到38.5%,巨幅的上升可能与市场套利因素有关。由于票据贴现利率与定期存款利率之间存在倒挂,如目前3个月的存款利率为1.71%,而3个月期票据贴现利率大约为1.4%—1.5%之间,这为企业套利提供了机会。

  信贷投放作用打折还可从信贷数据与存款数据的背离看出来,1月份银行对非金融公司新增信贷额达到了1.5万亿元的天量,然而企业存款环比只增加了760亿。虽然历史上在1、2月份也常常出现信贷增长同时存款减少的情形,但今年如此之大的反差则前所未见。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理论上来说有贷款就会有存款,但在企业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无法出现回升的情况下,无论其他数字表现如何,断言实体经济状况出现根本改善可能并不靠谱。

  央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在公开场合间接回应了上述质疑声音。他认为要相信市场选择的合理性,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需要对市场保持敬畏,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能否定市场。他指出,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转移成存款进行套利,在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由于利差太小,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能否持续?

  除了争抢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优质项目因素之外,信贷投放的季节规律也是1月份数据“井喷”的重要原因。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早贷款就能早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息收入,所以年初大量投放成为银行放贷的传统。与此同时,在央行自去年进入降息周期后,银行的息差大为收窄,银行必须依靠做大贷款规模以平抑息差收窄对利润的侵蚀。不少银行在今年的贷款计划中都加入了该项考虑,即通过增加一定比例的贷款规模来对冲息差影响。

  中信建投的报告分析认为,18.79%的M2增长率对于今年来说显然过高了,也是不可持续的。今年央行制定的17%货币流通量增速是合理的,由于低基数效应,今年2、3月的信贷很可能继续保持同比多增的势头。同时,由于信贷前高后低的特点,1月极有可能是年内单月信贷增量的最高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称,近期货币信贷数据并非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贷款的爆发性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乃是票据融资所贡献,停发央票和企业套利行为是票据融资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的判断属实,近期的信贷大幅增长并非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因此这种爆发性增长在年内难以持续。”

  为数不少的分析人士由此推测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不过这种看法目前无法找到有力证据,来自监管层的信息也显示银行信贷的投放基本合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