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方产粮大省遭遇严重干旱

  全国已有近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证券时报记者胡南

  现状

  多省遭遇严重干旱

  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据农业部统计,河南省近六成的麦田受旱,有360多万亩出现黄苗,有40多万亩出现枯苗死苗现象;安徽省近七成的麦田受旱,有90万亩出现点片死苗现象;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麦田受旱面积均超过一半。

  据介绍,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七至九成,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目前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重程度。

  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北方麦区大面积出现3至10厘米干土层。而据有关部门预测,2月份华北、黄淮大部、江南东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旱情将进一步发展。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最新预测显示,7日到9日以及13日前后,我国中东部有两次降水过程,对缓和当地旱情较为有利。但是,北京、河北、山西、陕西中北部、河南北部等冬麦区的旱区大部降水仍然偏少,旱情仍将持续。预计2月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发展势头将有所减缓,但旱情仍然存在,3月华北、黄淮还将出现旱情。

  影响

  夏粮产量或受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在全国抗旱保春管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去年10月下旬以来北方麦区降水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之连续出现几次强降温过程,旱冻交加,对小麦安全越冬和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旱情已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严重影响次生根生长,造成地上营养体发育不良,小苗、弱苗、黄苗比例增加。冬春连旱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将造成更大范围的枯苗死苗现象,而且直接影响小麦的返青和起身拔节,进而对夏粮产量造成严重损失。

  有分析人士表示,这次小麦主要产区遭遇罕见大旱,对今年的小麦收成将造成一定的影响,预计河南、安徽等受灾严重地区今年小麦收成将下降两成。此外,受灾导致小麦减产,预计小麦收储的时候可能会超过国家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标准。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面对干旱灾情,现在要做的就是全力抗击干旱灾情,对粮食供应不必过于担心。我国粮食已经实现了连续5年丰收,小麦供应和库存一直很充足,当小麦供应不足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小麦进口的调剂以及拍卖储备粮的形式来调控市场供应,从而稳定价格。中瑞金融一粮食产业及期货专家也预计称,在供求关系上,今年整个粮食在不大量出口的情况下是过剩的,所以小麦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对策

  各方合力抗击旱情

  旱情之严重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都批示全力抗击旱情。胡锦涛在批示中要求,加大对北方旱情严重地区抗旱工作的支持力度,克服困难,争取夏粮有个好收成。温家宝要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动员一切力量落实各项抗旱措施。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出现几次冷空气的过程,特别是有比较明显的天气过程产生的时候,可以抓紧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月2日,山西省已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最多降水已经达到5.9毫米,效果比较明显。中国气象局也要求各地气象部门抓住时机,实时开展人工增雨,为抗旱夺丰收做出气象部门的努力。

  此外,由农业部组织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入户专家紧急编印的10万张9种分区域抗旱应急技术“明白纸”,3日晚已送达旱区各地。在受灾严重的省份,发送人员将深入部分县,将“明白纸”直接送到培训班上和当地农民手中。“明白纸”在科学浇水灌溉、合理施肥、及时中耕保墒等关键技术环节上,用通俗、浅显、精练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并配以生动、易懂、有针对性的图片,图文并茂,保证技术指导员和广大农民一看就能懂,一学就会用。

  农业部已于2日启动了最高级别的抗旱一级应急响应,先后派出4批16个工作督导组,推动抗旱措施落实;组织主产区农业部门和有关专家分析苗情长势,研究抗旱措施,提出加强分类指导的技术方案;组成20个专家指导组,分赴受旱严重的小麦主产区,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一道开展技术培训与巡回指导。

  

    相关专题:

    旱情严重威胁小麦生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