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章玉贵:人民币须成国际货币本位币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至少尚缺一张至关重要“门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在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情况下,中国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只能看着美国通过印钞票转嫁经济危机。甚至,中国还面临西方主要大国集体做空中国经济的危险。改变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必须适时将人民币打造成国际货币本位币。

  毫无疑问,肇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全面经济危机。遗憾的是,在被世人公认为应对这场危机负主要责任的美国,竟然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愿意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一向对华比较友好的保尔森对中国的指责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国人也不必太在意政客们的一时一言;好战的布什政府通过唆使以色列发动巴以战争,而这看来也不大可能转移世人对经济危机的注意力。至于以改革为竞选纲领的奥巴马政府,世界也不应寄予太大希望。因为作为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表,奥巴马政府和历届美国政府不会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奥巴马肯定会想办法拯救美国经济,但绝不会率先充当世界经济的救世主。

  中国对危机冲击估计不足

  显然,由于国际经济信息不对称,中国在去年对这场危机的冲击力估计不足。

  出于控制通胀的考虑,政府从去年初开始对经济下了太多猛药,结果在成功消解通胀压力的同时也窒息了一部分经济活力;中国也没有充分估计到次贷危机自去年9月份以来竟然会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产生那样大的杀伤力。欧美金融业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被毁伤大半,实体经济也跟随虚拟经济步入寒冷的冬天。中国本来被一部分经济学家视作全球萧条中的一个例外,但是冰冷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根本不是天外来客,无法隔离于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

  更为麻烦的是,作为风暴中心的美国,受伤的主要是金融业,实体经济除了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受伤较重以外,其他产业整体状况良好,而中国正好相反,较为保守的金融业未受太大冲击,但是实体经济却伤痕累累。而且从经济恢复的角度来看,金融业的恢复节奏显然要比实体经济来得快。如今,中国从国家领导到地方官员以及广大百姓都在为如何复苏经济而殚精竭虑。但是,经济复苏的钥匙似乎并不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只要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各国政府哪怕使出吃奶的力气,最多也只能换来个经济小阳春。

  没有国际货币本位币之痛

  为什么中国要为这场危机买单?除了应检视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之外,关键在于中国目前仍缺一张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门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在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情况下,中国只能看着美国通过印钞票转嫁经济危机。

  经济发展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如果没有国际货币本位币,即使经济规模再大也只能是依附型经济。而处于货币中心地位的国家却掌握着定期对外辐射经济风险、转嫁经济发展成本的主动权。尽管从经济规模来看,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既有框架使得中国处理巨额外汇储备的行为空间极小。中国当然希望利用这些外储在国际贵重金属和其他战略资源市场扫货,但是没有卖家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中国也希望购买发达国家的优质资产,但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都不会轻易对此开闸。于是中国只能一再增持美国国债。而购买美国国债实际上是把中国经济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美国可能不会轻易赖账,但要使美元贬值却并不困难。美国轰轰烈烈的救市行为背后,其实就是何时选择印刷美元。而且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美国享有国际货币本位币特权之后的巨大好处。已有专家算过一笔账,截至2008年,美元国际货币本位币的地位使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8.4万亿美元。此数字是美国2007年GDP总额的1.31倍。而中国就为其贡献了十分之一。

  甚至,必要的时候,美国可以伙同欧洲和日本对人民币采取集体隔离的措施,集体做空中国经济,人民币再次成为打压对象不是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尽管也可以加印人民币,但可能的结果除了制造国内通胀以及刺激出口之外,大概没有更多好处了。而且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振的前提下,人民币即使强行贬值恐怕也未必能够刺激出口,反而可能遭致主要贸易伙伴的指责。这就是缺乏国际货币本位币地位的人民币不得不面临的尴尬。

  应蓄势改变被动地位

  因此,要改变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必须适时将人民币打造成国际货币本位币,以保卫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而从当前的情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或许是将人民币打造成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时间窗口。

  谁都知道,美国极不情愿人民币成为与美元平起平坐的主要势力,但是目前的美国正处于力量使用过度、实力相对衰落、国际信誉最差的时候,如果因为中国提升国际货币影响力而从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对中国施压,显然不是最佳时机。况且中国整体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美国从战略上还是忌惮中国的。一旦美国从经济与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中国要从美国那里分享货币势力范围,难度显然要比现在大得多。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