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股票是救市良策还是馊主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2日 07:28  深圳商报

  

分股票是救市良策还是馊主意

  经济学家谢国忠再次语出惊人。20日他在做客某大型财经策划栏目《百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时指出,刺激经济最好的办法是将国企股票平均发给每个老百姓。谢国忠的观点得到了多数网民的支持,但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反驳。多位专家表示,这种办法既不符合经济学道理,也不符合中国国情。专家们认为,动用政府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经济刺激效果,将远远好于分国企股票给老百姓。

  将国企股票平均分给每个老百姓,老百姓有了这个财富之后,消费的欲望就上升了,用这个钱变现买房子是有可能的,这对中国经济会有很大的刺激。

  ——谢国忠

  谢国忠突发

  “分股票”论

  在保增长成为经济主题的背景下,近期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各种促消费的建议,谢国忠此前也表示,刺激消费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让老百姓去消费,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给百姓发钱。

  这次谢国忠换了一种思路。“可以学撒切尔夫人做的,把国有企业的股票分给老百姓。比如说一个国企,把它的股票平均分给13亿老百姓后,以后它每年分红,中国每个普通老百姓都会受益。”

  谢国忠认为,虽然现在刺激经济的牌有很多,但这张牌是最强有力的,把股票分给老百姓后,中国的消费就会好很多很多。

  谢国忠认为这件事情在执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技术难度。“分股票很简单,13亿人民都有身份证号码,银行给你分过去就行了。”

  反驳一:

  有违股份制改革初衷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不支持谢国忠这一观点,认为这种均分国企股票的办法不可取。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谢国忠增强社会保障的想法是好的,但忽略了一个根本的常识。“经历股份制改革后,多数国企已经建立了清晰的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已经是独立法人,股份已经多元化,和改革之初的全民所有制已经不一样了。”

  袁钢明表示,如果真按谢国忠建议的去做,那么用30年艰苦实践换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将不复存在。

  袁钢明表示,他与谢国忠持同样的目的,只是路径不同。“都想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都想刺激内需,我不是说不能分,而是看怎么分。”

  袁钢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像中石油、中石化这类企业应多给社保基金交税,多给财政交税,然后政府通过扩大财政等公共开支,增加低收入人群社保基金等方法,为居民消费建立保障体系,以能让居民安心消费。

  反驳二:

  分股票难解决根本问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将国企的股票分给老百姓的方案,既不符合经济学道理,也不符合中国国情。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就曾向国民发国有企业的券买股票。大家研究研究俄罗斯改革的教训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中国走出危机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当前外需萎缩所带来的扩大内需的倒逼压力,从整个运作机制上全面调整中国的增长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刺激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变“为欧美人的消费而生产”为“为中国人的消费而生产”,变“传统的两头在外为主的经济模式”为“两头在内为主的经济模式”。

  巴曙松认为,上述问题不可能靠一次性的分配股票或发放一次性消费券就能解决。

  “动员包括国企股票在内的政府资源,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效果,会比直接分配股票要好得多。”巴曙松说。

  巴曙松表示,通过减税等措施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于扩大内需的影响更为深远。

  反驳三:

  对股市会有较大抛压

  民生证券张志民认为,中国现行体制和当年英国情况不一样,将国企的股票平均分给每个老百姓,在中国不现实也不可能。从法理上讲,国有资产每个公司都有一份,但是不是会分发到每个公民呢?如果真如谢国忠的建议去做给老百姓发股票,很多人肯定会抛出持有的股票,会对股市产生很现实的抛压。老百姓卖股套现后并不一定消费,许多老百姓也不会用这个钱买股,对股市反而是个大利空。

  谢国忠又在胡闹

  媒体声音

  谢国忠又在胡闹

  电影《赤壁(下)》中小乔用自杀威胁曹操撤兵,换来了一句“别闹”现如今谢国忠要给老百姓发国企股票,在我看来又是一个胡闹的举动。

  假设真给老百姓发,是阳光普照还是照顾低保先说低保户和实际的穷人未必能够吻合,再说阳光普照是按户发还是按人发,是只给城市人口还是城市农村都给,要不要让每一个农村人都大老远地跑到城市去开一个股票账户,然后再去办个第三方存管。按照13亿人口计算,就算把中国石油股票全部分给老百姓,每人也就能分个50多股。按中国石油现在的股价,对于老百姓来说,远不如直接发购物券简便。 (周科竞 北京商报)

  谢国忠:

  1960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同年加入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2006年9月辞去该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