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指期货,争辩多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 02:12  证券日报

  □ 倍特期货 魏宏杰

   今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在股市、汇市和商品市场全面扩散,金融市场动荡在4季度创下几十年来的波幅记录。

   在剧烈的市场变化面前,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经受住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考验,市场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监管层和期货市场各主体应对风险能力的日臻成熟,为期货市场寻求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各方讨论的一致看法是,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不当使用和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缺失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扩散的重要原因,与之相反,场内市场为基础现货市场提供了卓有成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为危机中的金融市场增加了稳定因素。在危机中,场内衍生品交易充分体现了股指期货等场内产品在引导现货交易、风险规避、稳定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金融危机冲击波初步平息后,我们期待关系国计民生的场内衍生产品能陆续推出,推动国内期货市场在市场深度和广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在客户股指期货培训中,发现证券市场投资者存在对股指期货的误解或者过高的期望,下面结合仿真交易的心得与大家交流。

   1.期货引导现货,股指期货具有价格领先转折反应

   期货与现货谁引导谁?现货是基础,期货发挥预期引导作用,近月现货占据主导,现货交割机制制约期价的过度偏离,而在重要的转折点,往往期货具有领先反应的特点,这也是其价格发现功能的具体体现。所以实货交易中,一般采取期货价格加升贴水的方式为现货点价。

   国内股指期货的合约设计采用东亚地区普遍实行的2近2远的合约序列,属于期现平衡的设计。从股指仿真交易推出后的市场表现看,尽管是假钱交易,具有游戏的性质,但在中期波段转折点上,期指仍然表现出了较好的价格领先转折反应。在2007年10月之前,期指相对于现货股指具有明显的高点领先提示表现,低点领先不明显,期指看空情绪更敏感;2007年10月-2008年5月,期指高点领先效应减弱,低点基本同步;2008年5月后,期指的高点滞后效应出现,而低点领先效应出现,反应期指交易者对于现货股指的看跌情绪已经明显转变,尝试寻找底部的预期增强。

   2.升贴水结构与商品市场有差异

   由于套利机制的缺失,股指仿真交易中,近远月价差的偏离较大,而升贴水结构上也与商品市场有差异。通常在趋势行情的高位,商品市场伴随有现货的逼仓行为,而远月因为供应改善而受压,所以期货的价差结构往往呈现为近高远低的逆向排列,而在底部区域时候,现货往往不会好,预期抄底的资金会在远月期价上做尝试买入,这样容易形成近低远高的正向期价结构。

   股指仿真期指上的表现则是,高位时候远期大幅升水,远超出合理价区,为远月上尝试抛空的操作提供了舒服的机会;而在今年11月低点区域的时候,期指出现了近高远低的逆向期价结构,为尝试低买的人又舒服的在远月合约上,提供了低于现货股指的低买机会。

   3.选点位不如推工具,救市不能靠期指

   中金所成立已经超过两年了,业内关于股指期货推出时机的猜测屡屡落空。从管理层求稳和国人的投资偏好考虑,客户默认的猜测是,股指期货推出时机有点位考虑,希望在低位推出,以免造成对金融市场的震荡冲击,还可当成救市的组合措施。个人的看法是,选点位是很困难的事情,即使能够把握住较好的低点区域,宣布推出后到正式推出还有时间差(投资者教育和宣传造势),市场博弈的结果是,等正式交易开始的时候,股指期价又回到一个不太稳定的位置了,或者至少是在价差结构上让想低买的人很难受,不会像仿真期指一样给舒服的低买机会。

   期指本来就是个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回归其初始的本色功能,利用金融危机对国内市场风险的有效释放契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这个要比单纯的救市考虑更值得欢迎。

   最后,俺也乌鸦一下,猜明年的股指。沪深300指数上看,中期下降压力线已经有效盘出去,技术上支持转为B浪反弹阶段;月线级别指标支持反弹,但历史上崩跌品种的反弹均无强势反弹的先例,2756点的前一轮涨幅0.618倍回吐位击破后,是反弹的高点反压区域;上证指数的中期下降压力线每月下降约240点,明年6月后就将下降到1500点之下,股指上半年反弹,下半年盘出下降压力后再次沉底,符合技术走势与经济周期的匹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