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变局之探 北京产权交易所 熊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03:4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历史的思索

  200多年前,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实力大增,为推行他们的殖民扩张政策,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南京条约》、《望厦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当时的仁人志士惊呼“落后就要挨打”。

  先是林则徐,然后是魏源、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一批力主开放的人物出现在近代历史篇章上,“洋务运动”中涌现的“江南造船厂”、“天津机器制造局”、“汉阳兵工厂”等成为民族工业的萌芽。沉重的历史让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和引进先进技术,增强国力,是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本是我国的基本政策,1950年中国进出口额为12亿美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为9亿美元。然而,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禁运”,前苏联“老大哥”的单方面撤走在华专家等事件的发生,中国逐步由开放走向封闭。“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被推到极端,“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成为获取褒奖的理由。封闭和“十年动乱”的结果,是即将崩溃的国民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又一个新篇章。在小平同志坚定的“改革开放”信念支撑下,中国这个东方巨龙,才真正地慢慢睁开眼睛,向世界之林走去。

  前进的路途并不平坦,对外开放的内容不仅是经济走向世界,更是观念的冲破藩篱。1982年的“租界风波”爆发了国内第一次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1988年的“洋浦风波”更是让有些人产生“卖国”的联想。中国开放的大门随风雨而变换着角度,门内的人伸着期待但犹豫的手,门外的人迈着渴望而踌躇的步子……

  199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端正了以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大方向。犹豫的门内人不再迟疑,踌躇的门外人变得坚定,中国改革开放的乐曲从此进入了气势恢宏的篇章。

  “引进来”到“走出去”

  对外开放的本意就是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从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心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为利用来自港澳地区的侨胞资金,我国出台了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当时流行的是“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成立的合资公司,具有明显的“两头在外”的特征,即原料和销售都在国外。据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成立合资公司8395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250亿美元。同时,由于国内外汇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非常小,到1989年底,我国非贸易性对外投资累计只有9.5亿美元。

  1992年后,随着对外开放信心的坚定,“引进来”的外商直接投资出现飞速增长。据统计,1992年-2001年,新批准设立的外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7%和42.1%。这一时期中国的“走出去”步伐也略有加快,但规模相对仍很小。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逐步完善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需求市场,更是吸引了各国企业的眼球,他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成为推动我国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快速增长的外商投资金额不再是关注的焦点,人们将目光投向更深的地方,开始反思“引进来”背后的一些问题。

  2005年,汽车界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关于“市场换技术”的讨论,结论是:市场失去了,技术却没有得到。

  外商直接投资70%是用于制造业,且绝大部分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存在,人们开始讨论生产能力过剩和资源短缺……

  对外贸易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渐次从产品贸易、原料贸易发展到要素和投资品贸易,而我国目前还处于产品和原料贸易阶段,如何提升对外贸易的层次?

  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条上看,我国制造业还处在产业价值链条的“低端”。历史的教训和拉美国家的经验提示我们: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一直停留在“低端”位置,强国的理想只能是“雾里看花”。我们必须在局势还有挽回余地时候,争取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在产业链条上达到一种均匀排列,各个位置都有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走出去”成为一个关键词。

  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欧美制造业出现资金短缺,这似乎为中国的制造业开启了一面“时间之窗”,想在制造业产业链条上攀升的中国企业,还需要继续等待么?

  走出去的新阶段

  30年前,如果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听起来确实有点天方夜谭的意味。而30年后,改革开放已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积聚了巨大的财富,“走出去”战略实施已经步入一个新阶段。

  2008年,在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上,26家中国企业赫然入列。国际市场上,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已经成长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重要力量,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实力。如神华集团2007年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销量超过2.6亿吨,均居世界第一;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二,经济效益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20世纪90年代初,出国留学无论对家庭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而到了21世纪,生活水平的提高,送孩子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很多家庭计划中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公派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大量有着海外学习背景的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援。

  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将达到2万亿美元左右。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着坚强的资金后盾。而投资欧美实体企业股权又为我国巨额外汇提供了一个投资新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弱小还是强大,中国的企业一直没有停止“走出去”的步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走出去,才能拥抱全世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