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申屠青南
5.99亿股、39.24亿元,控股股东们用“真金白银”向市场表明了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业内人士表示,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不仅稳定了市场,也推进了并购的市场化,增加了产业资本的话语权。
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8月份以来,股市加速下行,许多股票的股价非理性下跌,投资价值明显被低估,低到控股股东都觉得太便宜了,但碍于操作的复杂性,许多控股股东对于增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8月底开始实施的增持新规允许大股东自由增持“先做后说”,提高了增持的灵活性,极大地激发了大股东增持的积极性,有研硅谷、新兴铸管的大股东率先“吃螃蟹”,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截至上周,共有124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进行了增持,购入股份至少5.99亿股,在市场下跌最厉害的9月、10月,增持股份数量和金额都超过了同期“大小非”减持数量。
以前都是大股东从资本市场融资,现在变成大股东向资本市场注入资金,大股东行为的这一转变,在表明自身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有力地稳定了市场,止住了市场加速下跌的势头。
应该注意的是,监管部门修改规定增加增持灵活性,不仅是稳定市场的短期措施,更是适应市场化趋势、推进并购市场化重组的一项长期稳定措施,是“远近结合、更注重长远”。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金融国30条”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控股股东踊跃的增持行为,也说明并购重组市场化是大趋势。而增持新规的实施是顺应这个大趋势的,如果没有把自由增持从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审批,光是看完这124家公司的申请材料,就需要监管部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购重组市场化的效率就无从体现。
增持还增加了产业资本的话语权。市场低迷时,海螺水泥在二级市场增持了冀东水泥等6家同业上市公司,它之所以敢逆势买入,靠的就是对水泥行业的理解,能把产业投资的理念用于证券投资,当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比新建水泥厂还要便宜得多时,投资建新厂不如买股票。
金融资本由于制度的原因、盈利的压力,对行业周期看得短一些,而产业资本依靠对行业的认识,能看得更为长远。
尽管从增持新规实施三个多月的效果来看,2%的限制是否过于严格、如何防止内幕交易等问题,都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是,业内人士表示,作为维护市场稳定、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预计增持对市场的积极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