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并购重在“知彼”

  吴睿鸫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在强调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不反对央企借近期海外资源性产品价格下降的机会去开拓海外资源,并透露国资委已经遴选10家央企参与海外并购。

  金融危机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实施战略并购的难得机遇,尤其是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整体下降,更是国内企业求之不得的事情。不过,在众多企业都想跃跃欲试的时刻,国家亲自出面,整体规划并购计划,并百里挑一选出10家央企精英,来参与“真刀真枪”的实战,这不仅能保障海外并购做到有的放矢,也能确保并购行动的成功率。

  其实,国资委出台这项公共政策的背景,无非是想遏制企业海外并购的冲动行为。据汤姆森-路透统计显示:在海外并购领域,中国并购额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达到1310美元,已超越2007年全年的水平。其中,资源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金额达到了389亿美元,占29%的市场份额,中国跨境并购达到688亿美元,创出新的年度纪录。

  尽管这张海外并购成绩单,从表面上看,十分扎眼和喜人,但海外并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不乏失败者。据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单从资源性产品海外并购来看,我们海外投资行为就频频遭到重创。2004年中石油竞购俄罗斯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遭到“滑铁卢”,中方无功而返;2007年6月,中投斥资30亿美元在黑石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中认购了9.3%的股份,半年过后,亏损面就超过20%。

  因此,笔者觉得,眼下就海外并购行为而言,仅靠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遴选机制,还是不够的。窃以为,央企作为海外并购的企业精英,惟有做到“知彼”,方有可能稳操胜券。

  海外并购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国内大部企业不能“知彼”,也就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等因素的巨大差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纷纷走向失败。至于参与海外并购的央企如何做到“知彼”,一方面,做好并购前的可行性研究。在并购前,企业首先要对东道国的法律、市场、环保和文化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调查。如果并购有可行性,方可动手并购;倘若可行性不大,就要勇于放弃。

  与此同时,一定要熟悉并购国家的游戏规则。每个国家制度安排各有千秋,惟有熟悉东道主国家的游戏规则,才能从容并购。譬如,北美国家市场保护比较多,会有各种关税的、非关税的壁垒,尤其是非关税的政治性壁垒。还有,从政策环境来看,英国政府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有钱,只要是两个企业之间决定的事情,政府就不会有太多的干涉。

  最后,还要对并购后的整合效率进行预判。从目前来讲,大部分国内企业,在并购后的文化、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所以,在这方面,即将走出去的央企也要提高这方面的预判能力,以使并购后的企业,不仅能提高整合效率,也能早日步入正轨。

  总而言之,跨国并购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在你“亮剑”之前,首先要熟知对方的套路和招数,否则这把剑反而会伤着自己。

    相关专题:

    2009中国企业转型与升级管理研讨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