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2008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目前,五大电力集团前三季共亏损268.36亿元,而火电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全行业排名最后,为-2.72%,而平均毛利为全行业倒数第一。
危机堪比1998
事实证明,2008年电量下滑程度历年罕见。
1-10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8968.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7%。其中第三产业用电量2933.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41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9%;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分别为4.05%和8.04%。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自2008年来,一直低于全社会增速。从单月数据看,10月全国同比下降4%,而火电同比下降高达5.3%。
目前用电结构与1998年危机时期相比,高耗能产业增速骤降导致了用电量的急速下挫。不过,电源投资即使在2009年面临收缩的压力,但是在供求增速对比表依旧可以看得出,电力需求明年还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乐观情况下将出现两者“正”向“剪刀差”苗头,而到2010年,这一趋势将更为确定。
降息为行业添翼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降息给电力行业业绩的复苏带来了动力,降息将有效降低电力企业营运资金成本,从而提高净利润水平。
目前电力行业净债务4353亿元,经测算,国家前段时间降息的108个基点,对于2009年电力行业能节约财务费用35.26亿元,相比电力行业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约有280亿元而言,占比已高达12.59%。
目前煤价回落将是2009年电力行业复苏的首因,不过回落何时达成相对稳定平衡,尚未确定,因此当前难以测算2009年电力行业的准确影响度。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从2008年全年来看,9月份开始的五次降息,至今贷款利率已经下调了162个基点,意味着2008年以来的降息将对行业未来财务费用减少52.89亿元,这样电力企业集腋成裘地不断节省财务费用,无疑对于深陷亏损的行业复苏是“添翼”之举。
煤价下跌电力待春醉
2008年的煤炭市场经历了大幅的上涨和下跌,使电煤的需求在四季度出现大幅萎缩。11月份,发电量下降速度创下了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点。不过,从目前来看,电煤市场价与重点合同价已趋于一致。对于明年的动力煤走势,我们判断为市场价下跌10%、合同煤煤价难再上涨。
面对煤价10%左右的下跌空间,明年4月份,电力行业有望先于其他行业盈利能力见底走出危机,迎来涅槃重生。
重点公司点评
长江电力(600900)
复牌后值得期待
公司一次、二次能源结合、成本独立,不受煤价上涨对业绩的侵蚀,资源优势显现。26台三峡机组年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5000万吨优质动力煤,其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将随着化石能源价格的长期上升趋势而日益显现。此外,公司签订购售电合同,政府隐性担保。作为国内清洁能源发电的旗帜,公司享受着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电能消纳有所保障。
虽然近期停牌处理资产重组事项,我们预计整体上市进程将加快的概率较大,成长明确稳定,并且资本市场投资方面或有超预期表现,因此复牌后仍值得重点关注。预计2008年、2009年EPS为0.37元、0.89元。
川投能源(600674)
分享雅砻江的稀缺水力资源
公司拟向大股东川投集团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二滩水电48%股权,即加入到梯级开发雅砻江的队伍,享受雅砻江的稀缺水力资源。雅砻江流域水电站具有造价低和电网建设集中的优势,目前二滩水电在建的电站平均造价为6000-8000元/千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000-10000元/千瓦,同时100万千瓦以上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雅砻江中下游,骨干电站比较集中,有利于电网建设。
预计2009年按照增发后的9亿股本对应每股收益为0.9元。由于公司盈利由不可持续的多晶硅暴利,转换为可持续的水电稳健收益,且不乏高成长,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华能国际(600011)
煤价急落受益急先锋
公司是全国布局的最大发电上市公司,截至2008年8月31日公司权益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593兆瓦,可控发电装机容量40989兆瓦。公司坚持开发与收购、新建与扩建并重的发展战略,资产规模仍在迅速增长。预计2010年公司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为了规避燃料成本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一方面公司正积极准备涉足煤炭业务,公司计划到2010年控制煤炭产量5000万吨/年,占公司煤炭需求的40%左右。另一方面公司正由单一发电企业向综合型能源公司挺进。2009年煤价的急落,公司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理财一周独家稿件声明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理财一周”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各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aobao18.com 理财一周。
新闻热线:62471234-68566,电子邮箱:dfmoney@wxjt.com.cn。
品牌热线:62891790。
理财一周独家稿件声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