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必过分悲观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 02: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中国经济前景并非如市场预期的那么黯淡,美国金融危机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走势。相反,物价上涨压力将逐步得到缓解及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等都表明,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只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量”的调整,而非经济高增长阶段的“质”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且仍处于高增长周期。中国经济的这一质态并没有因美国金融危机而改变。

  ⊙苑德军

  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恶化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持悲观态度,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下降周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真的会像有些人预想的那样糟糕吗?回答是否定的。

  未来物价上涨压力将逐步缓解

  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如何,观察物价走势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自6月份以来,CPI呈现明显的回落态势,8月份CPI已降到4.9%,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但好多人仍不看好未来的物价走势。笔者认为,要正确、科学地看待物价走势,需要厘清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衡量适度物价水平的“参照系”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衡量物价水平的标尺问题。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经济学教科书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种类型,即温和的通货膨胀、中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尽管没有一个世界统一公认的标准,但一般都把5%以下的通货膨胀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意即这样的通胀水平是人们可以承受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尽管没有谁刻意划定,但社会公众和政府在潜意识中也都觉得超过5%的通胀率似乎是难以接受的。在2000年至2006年的7年时间内,我国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GDP年均增长率为9.9%,而CPI年均增长率只有1.4%,远低于5%的水平,增长和物价两者实现了“黄金组合”。

  必须看到,过去几年的低通胀,是建立在价格管制和成本压制基础之上的。资源价格、能源价格长期受政府管制,相关企业年复一年坐享政府的财政补贴;劳动力成本也被人为压低,环境成本在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则根本没有得到体现。价格管制和成本压制的结果,不仅使价格机制扭曲,价格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资源供求关系的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作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使用的低效率,而且也使通胀水平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被人为压低。

  也就是说,过去几年的低通胀,是在有悖市场经济定价原则和依靠政府行政管制基础上形成的,并非社会通胀水平的真实反映。在资源价格和能源价格逐步走向市场化、劳动力成本与环保成本上升愈来愈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的今天,通胀率已经不可能重新回到过去几年1%左右的水平。因此,不应以过去几年的低通胀率作为衡量适度物价水平的“参照系”。

  那么,到底应以何种标准作为衡量适度物价水平的“参照系”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两个标准:一是在现实的物价变动约束条件下,社会公众可能接受的物价上涨程度。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引起的供给方面和成本推进型通胀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外输入型通胀的因素,同时还有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尽管这些因素对未来物价走势的影响程度可能发生大小不一的变化,但毫无疑问,它们仍将是影响物价上涨的长期性因素。这种影响物价上涨的多因素作用机制将长期存在,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引致物价上涨的动力仍可能大于引致物价下降的动力。考虑到这种情况,适度物价水平的“参照系”应以温和通胀的标准--5%的通胀率为宜。通胀率处在这一标准下,就是可容许、可接受的。

  二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与我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率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价这一经济变量指标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把我国的通胀率同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对比,也是考察我国物价水平的一个视角。

  第二,物价上涨压力问题。在展望未来物价走势时,有人总以物价存在上涨压力为由而对物价走势持不乐观态度。其实,由于影响物价的各种经济因素是经常性发生变化的,因而物价变动的压力也是时时存在的,即要么是通货紧缩压力,要么是通货膨胀压力,要物价恒定在一个水平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价存在上涨压力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压力到底有多大?这种压力在抵消了导致物价下降的压力后对物价上涨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推动作用?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只是笼统地认为物价有上涨压力就不看好物价走势,是没有道理的。

  按着前面的两条标准,站在客观的角度考察我国物价现状及影响物价的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我们有充分理由对物价形势感到乐观。8月份CPI已下降到4.9%,今年前8个月累计CPI平均为 7.3%,预计全年可降至6%以下的水平,与前面界定的适度通胀率水平差距不大。

  今年前8个月,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的通胀率达到了两位数,“金砖四国”中只有巴西的通胀率稍低为6.17%,印度为8.33%,俄罗斯更是高达15%,均高于我国的通胀水平。

  从物价走势的影响因素看,世界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拖累会减速,从而降低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使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目前,国际油价大幅下降已跌破90美元,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明显走低,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显著减缓。同样,农产品对物价上涨的拉动作用也在减弱。尽管目前PPI仍处于高位,但下降的拐点体现在即将公布的9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中,加之我国商品供求的总格局是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因而PPI上升的压力向CPI传导的过程严重受阻。近几个月PPI节节走高但CPI却逐月回落,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未来可能推出的一些价格改革措施会成为推高通胀的潜在压力,但政府会慎重考虑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力度,使这种改革对物价向上拉动的程度能够控制在公众和政府物价调控目标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总之,物价走势逐步向好是可以预期的。

  经济增长放缓但高增长趋势仍未改变

  美国金融危机恶化,外部需求下降,贸易顺差减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有些破产倒闭,诸多因素迭加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增加了部分人士对经济增长的前景感到忧虑。另外,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连锁反应并波及全球,也加重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心。

  不过,目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中国仍是一个处于高增长周期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这一质态存在并没有因美国的金融危机而改变。

  首先,以“次贷危机”为发端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在人民币还未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情况下,尽管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冲击的范围和力度受到了很大限制。

  中国的商业银行所投资美国次按债券的金额不到百亿美元,所造成的直接投资损失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和经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当然,这场金融危机有可能会导致美国和世界经济步入衰退,一旦美国和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中国经济势必将被拖累。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冲击的最主要影响方面。

  不过,尽管金融危机已重创了美国金融体系,但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看空美国经济。美国政府针对危机采取和将继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损失的降低、危机的缓解和经济能力的修复。而作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和相关国家纷纷实施救援计划,同样也有助于减轻危机的负面影响。

  虽然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方案公布后,美国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忧虑并未完全缓解,股市持续下跌,但随着该方案的分步实施,投资者对经济和市场的信心有望逐渐恢复,美国的信贷市场能够恢复平稳态势,美国的金融和经济运行状况也将出现明显转机。

  从目前来看,这一救援方案的效力已开始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卡恩在10月13日表示,美国金融危机中最坏的一天已经过去。 “欧元之父”蒙代尔则更为乐观,预言美国金融危机两个月就会结束。

  所以,我们不必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前景持过分悲观的态度。美国和世界经济会减速,但不会进入衰退。还应该看到,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从而也将有利于避免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