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8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分析及银行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02:3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 张友先

  

  观察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工业企业效益数据无疑是先行性指标。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工业企业利润最新数据,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放缓和利润率下滑得到确认,延续多年的高增长、高盈利告一段落。透过工业企业效益的方向逆转,可以审视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未来盈利能力。我们认为,我国银行业盈利不会出现外界担心的负增长,并有望在本轮经济调整中通过调整资产配置,提高其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一、工业企业高利润增长率和高盈利能力“双降”成定局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8年1-8月份工业企业效益数据。2008年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显著低于上年同期的37%,较今年1-5月份20.9%也有所下降,利润增长率下降明显。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6454亿元,同比增长29%,较上年同期27.4%的水平略有上升。

  数据还显示,2008年1-8月份工业企业税前利润率为5.9%,较上年同期6.38%明显下降,较2006年同期5.92%略有下降。1-8月份,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税前利润率较2007年1-11月份下降的有25个行业,较2007年1-8月份下降的有19个行业,较今年1-5月份下降的有20个行业,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大范围下滑,目前尚未有迹象表明短期内此种下滑势头可能延缓。我国工业企业高利润增长率和高盈利能力“双降”成定局。

  二、工业企业利润呈现“地区、行业和不同类型”三重分化

  2008年已进入第四季度,全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和盈利能力已基本明朗,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工业企业的不同轮廓。现阶段我国面临着经济周期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影响,在双因素的促使下,工业企业利润整体下滑,但各个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呈现出强烈的分化现象。

  1、东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差异显著

  1999年开始我国陆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发展速度加快。在本轮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中西部发挥着后发优势并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而东部部分地区承受着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传统产业优势大幅削弱。

  东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差异显著,2008年1-8月份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4%,较上年同期38.4%的水平下降达26个百分点,超过全国的下降幅度,其中广东、上海、辽宁和海南利润增速下降至负增长。而1-8月份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4.2%和28.5%,分别较上年同期40.3%和33.1%的水平略有下降,但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西、安徽、内蒙古、重庆、陕西、青海和宁夏利润增长率都超过40%。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下滑速度过快、幅度过深,中部地区利润快速增长,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利润增幅维持在约30%以上,中西部地区成为拉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

  2、不同工业行业利润分化越发严重

  近年全球能源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快速上涨,不同行业利润延续着分化局势,且越发严重。2008年1-8月份,煤炭开采业和石油开采业等资源型行业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率分别高达142.8%和54.4%,食品、农副食品和医药等消费型行业利润总额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45%、43.6%和39.8%。而水泥、钢铁制造业等关键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通用设备、电气等机械加工业利润增速虽然仍较快,但较今年1-5月份有所回落,其中水泥、交通运输和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率分别由1-5月份的50.9%、46.3%和40.9%回落到40.3%、35.1%和30%。作为资源型行业的下游行业,石油加工、电力、化纤和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利润加速下滑,其中1-8月份石油加工行业累计亏损960亿元,电力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1.6%,有色金属由1-5月份增长3.9%转为下降7.4%。

  3、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利润差距较大

  根据注册类型不同,我国工业企业大致可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经过本轮经济高速增长,各种类型工业企业大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受到影响最大,其利润增长率下滑明显,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几乎不受影响,一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

  2008年1-8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三资企业利润增长率分别下滑至0.7%和14.3%,较上年同期水平显著下降,与整个工业企业下滑幅度基本一致,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最大,利润增长波动剧烈。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35.9%和48.6%,较上年同期水平有所上升,增幅远远超过整个工业平均水平,尤其私营工业企业,近4年来利润增长率一直保持约50%的高位,成为整个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三、银行信用风险与盈利能力敏感性分析

  从工业企业角度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对工业企业的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约50%,占银行总资产约25%,该块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2003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保持快速增长,银行信用风险较低,银行信用风险成本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处于1%以内,这使得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实现“双降”。今年2月、5月和8月份三个时段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确认了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显著下滑,多年的高增长、高盈利恐难延续,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评估面临的信用风险及其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

  从四大国有上市银行看,2004年-2008年6月份,信用风险成本处于较低水平,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利润增长率快速上升。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加快升值以及外部需求减缓等因素,纺织行业出口难、东部沿海地区大量产业转移、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初现端倪。由于次贷危机尚未见底,外部需求短期内较难回升,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等成本仍处于高位,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偿债能力将逐步削弱,一旦银行信用风险进一步释放,银行盈利能力将面临挑战。

  四、银行贷款结构调整策略

  1、适度摆布银行贷款的地区分布

  首先,中西部地区在能源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近年来资源型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中东、俄罗斯和巴西等资源型国家受益匪浅,而我国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型产品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这为工业化启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我国东部地区各省市大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中西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进程中,铁路等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制造业在中西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中西部地区出口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利用国家相关政策等机遇,近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6、2007年和2008年1-8月份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1.5%、33.9%和35.3%,西部地区分别达到25.1%、28.7%和29.1%,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从投资效果方面看,中西部地区出口能力快速增强,2006、2007年和2008年1-8月份中部地区出口商品总额增速分别达到34.1%、35.8%和35.3%,西部地区分别达到32.5%、37.8%和48.7%,也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增速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

  2、行业机会

  最后,我国银行资产地区配置措施有限。为满足合理配置银行资产的需要,较多国际大银行积极布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而我国银行一方面在走出去战略中仍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准备,另一方面也受到海外各种监管政策的约束,因此我国银行资产海外配置有限。但反观国内情况,随着国内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内在动力增强,这为逐步打开我国银行资产配置范围提供了条件。在新的地区经济格局下,我国银行可选择适度摆布资产配置的地区分布,分散风险,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3、调整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策略存在不一致的方面,一是当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时,股市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不断为企业敞开,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优先受益者,这类企业对高成本的银行贷款需求减弱;二是当经济周期下行时,直接融资渠道收窄,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寻求银行贷款支持,而此时这类企业利润受宏观经济影响最明显,偿债能力降低。

  根据人民银行2001-2008年6月底的统计,在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中,证券市场较繁荣的2001、2005、2006和2007年贷款比例较低,企业债融资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资本市场低迷时银行贷款比重较高,这实际上是银行承担了经济周期下行的较多风险。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在客户选择上宜有所突破,增加对优质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提高客户结构调整的灵活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