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约翰·拉特里奇:我眼中的中美经济四宗“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 02: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美国拉特里奇投资机构创始人约翰·拉特里奇:我眼中的中美经济四宗“最”

  作为经济学家,约翰·拉特里奇年少得志,30岁时就进入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团。对宏观经济的研判是拉特里奇的强项之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中国股市大幅调整,楼市也出现了回落趋势。面对这些态势,拉特里奇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明确指出了中美经济的四宗“最”……

  ⊙本报记者 朱国栋

  9月19日,在沈阳召开的“2008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振兴东北投资高峰会”上,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拉特里奇以其特殊的身份和独到的经济观点,成为论坛的焦点。

  约翰.拉特里奇参与起草了里根总统的《国情咨文报告》,之后加入了两位布什总统的经济智囊团,为布什政府制订税收政策提供建议。如今,拉特里奇还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创办的拉特里奇投资机构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已成功投资数亿美元。

  约翰.拉特里奇事业的成功几乎是美国梦的化身。他出生于美国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祖父起初是一个农民,后来成为一名矿工,父亲曾在二战期间美国海军服役,战争结束后当了工人。但拉特里奇自小聪慧,他的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他的父母为他积攒了一笔钱,送他去被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摇篮”的芝加哥大学念书。之后,拉特里奇又获得佛吉尼亚大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经济学家中,拉特里奇是有名的“中国通”。他16岁就开始环游全球,先后到过10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国是他到过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中国一趟。很有语言天赋的他,甚至已学会不少简单的中文词汇。

  9月19日,拉特里奇就中国、美国与中美之间的经济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观点一:快到次贷危机最坏的时候

  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的前几天,美国金融市场噩耗连连,先是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恐慌,股市、期市都出现了暴跌。

  面对自何种态势,拉特里奇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和世界资本市场确实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却不会太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更小。次贷危机对经济造成的破坏不可能有1929年经济危机那么严重。

  “尽管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我认为,这次次贷危机快要看到最坏的时候了,很显然美国政府会出狠招来保护金融,但次贷危机真正出现好转可能要到明年。而次贷危机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拉特里奇同时认为,“在美国,有两个经济体,一个是实体经济,第二个是资本市场,美国每年的GDP是14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存量资产是200多万亿美元,而酿成次贷危机的不良资产在美国也就是几千亿美元,因此,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而且,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尚未造成严重经济衰退,只是美国GDP增长速度放缓,但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

  因此,拉特里奇得出这样的结论:次贷危机在资本市场确实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但对实体经济影响会明显小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拉特里奇表示,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规则需要重估: “3月份贝尔斯登公司倒闭。雷曼兄弟公司也申请破产,现在AIG也出现类似危机。这些当年风光无限的金融巨头一个个倒下,这说明不只是他们自己出问题了,而是他们所处的资本市场出现了系统性问题。”

  拉特里奇认为,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救市计划未必能获得成功,因为造成这次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储蓄率不足,而美国政府的一些巨资接管计划,其实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在过去的一年或半年内,美联储的一些救市措施,其实并没有改变他向市场投放的资金。他们总是从一个健康的运作良好的银行中抽取资金,然后投入到运作失效将破产的银行中去,这就使得这些运作良好的银行也可能变得运作失效,面临破产。这种政策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困惑。”

  拉特里奇表示,美联储需要足够资金救市,“现在无论是美国的股市还是中国的股市,有许多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但如果美联储不采取有效措施来度过次贷危机,我的投资就需要非常谨慎。因此,我认为当美联储能拿出足够资金救市时,大家才能克服对次贷危机的恐惧。”

  在谈到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拉特里奇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所以受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不大。而且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所以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不会很大。

  拉特里奇还谈到了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和楼市的影响,他认为,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全部是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楼市尽管已出现调整,但价格还是偏高,房地产市场可能会继续回落。

  观点二:对中国经济

  威胁最大的是热钱

  拉特里奇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动态。他告诉记者,“从各种数据来看,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是件好事。”拉特里奇认为,前两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过热的苗头,除了CPI居高不下外,股市和楼市也表现十分火爆,而这些现象背后都有热钱作祟的因素。

  而中国股市和楼市近期又发生了大幅调整。拉特里奇认为,中国政府现在的汇率政策是有限度的浮动,而由于全球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很看好,因此产生了单边升值的预期。拉特里奇认为,有限浮动的汇率政策吸引了全世界的投机者将资金投入中国市场,这些热钱既然能进,就肯定有出去的时候。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因为热钱的大规模撤离造成的。

  拉特里奇认为,中国政府要想办法阻止各种投机者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人民币会单边升值的预期。拉特里奇表示,在中国实行有限浮动的汇率政策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对美元的固定汇率,这是中国在过去十多年来保持10%以上经济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固定汇率让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还保持了比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低的通货膨胀率。因此拉特里奇认为,在资本市场开放之前,汇率政策不宜作出大的改变。

  观点三:中美未来最大竞争

  在能源领域

  在中美经济关系中,贸易逆差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服务业对外开放问题等都是焦点问题,但在拉特里奇看来,中美之间未来最大的竞争和分歧可能出现在能源领域。

  拉特里奇认为,人类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不够了。如果人类没有足够的能源来进一步提升和保持生活水准,就会酿成重大危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当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而新能源又迟迟无法替代石油、天然气时,能源就会成为世界竞争的焦点。

  拉特里奇认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就是能源问题变成政治问题的典型。

  2005年8月2日,中海油宣布撤回并购优尼科的报价,这场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宣告失败。而失败的原因就是中海油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撤销竞购。

  拉特里奇认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美国民众、尤其是美国国会对中海油的并购活动表示担忧。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远超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对于这一现象,拉特里奇认为,这和中国的经济结构有关,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还是在制造业,而美国最近1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在服务业中实现的。因此,如果中国经济中的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那么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也能降下来。

  除了经济结构外,拉特里奇认为包括中美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要在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只有这样才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之道。

  观点四:中国最可宝贵的资产是年轻人

  拉特里奇在中国有许多身份,如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商学院外方院长、海淀区首席经济顾问等等,但拉特里奇还十分看重一个头衔: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的评委。

  拉特里奇曾把《赢在中国》的热况写进了《华尔街日报》的专栏里,他的许多美国友人也很惊讶,居然中国有这么多梦想创业、激情澎湃的年轻人。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拉特里奇反复强调一句话:中国最可宝贵的资产是年轻人。作为5个孩子的父亲,拉特里奇认为美国年轻人的冒险与创业激情还不如中国孩子:“我在各地讲座、参加活动时,我对中国年轻人的活力感到惊讶。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那时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年轻人心态很乐观,对工作、对教育、对国家充满期待。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时代。”

  尽管许多国人在对80后、90后一代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表示担忧,但拉特里奇认为中国年轻人十分优秀,而且中国年轻人所处的时代也有利于他们成长。

  以资本市场为例,拉特里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增长速度还超过这个数字,这将为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就业机会。

  “中国要实现经济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为主转变时,也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拉特里奇告诉记者,“大量年轻人参与创业,他们热衷于IT技术、新传媒等新兴领域,这些企业正属于能耗少的高端服务业。”

  拉特里奇同时认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年轻人创业的支持还不够多,中国年轻人创业筹集资金很难,中国的银行把大部分的钱给了大中企业。而美国恰好相反,美国的绝大部分贷款都是投给中小企业的,而且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这些贷款的安全,拉特里奇认为,这种格局也是美国经济能保持几十年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

  拉特里奇表示,许多中国年轻人创办的中小企业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这些企业有技术支撑、市场很大,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

  但拉特里奇同时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可以逐步得到缓解,中国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大量外资银行涌入后,服务了许多中小企业优质客户,中国的金融机构很快会明白这块市场对他们有多重要。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