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救助不是市场校正万灵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2日 20:30  投资者报

政府救助不是市场校正万灵药


  投资者报(记者)秋天来了,中国A股更趋低迷,房价走势也不明朗,投资者耐心和监管层决心继续备受考验。许多人关心,监管者如何在市场低迷时有所作为?政府救助能否替代市场自我校正?美国正在进行的“两房危机”紧急救助及争议,其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与思考契机。

  几经犹豫、讨论后,为避免房利美、房地美两大按揭机构引发更严重危机,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在9月7日宣布接管。尽管财长保尔森对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了中肯解释,但美国股市仅在9月8日明显反弹,次日即恢复下跌。这表明投资者并未解除对金融市场前景的深重忧虑。因为政府救助计划仍有“很多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何况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并非万能,救助行动能否见效还需要观察。

  更引人注目的是,格林斯潘、巴菲特等金融界要人,以及英美主流媒体在这一救助行动前后的质疑、争论和态度转变。此前他们多倾向认为,政府救助并不能解决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这类非市场化救助手段,还可能阻碍市场通过自我校正释放风险,从而增加经济和金融市场恢复正常的难度与时间。

  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深刻见解,中国投资者和监管者应引以为鉴。我们认为,这些讨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充分尊重市场的自有规律和自由的发展逻辑,而不是期待、也不可能总有一个强势的有形之手随时伸出来,化解市场运行中积累的巨大系统性和经营性风险。

  其中,格林斯潘的意见颇为微妙。近日他虽然表示政府救助“两房”是必要的,但他内心并不那么认同保尔森的解救方案。按他此前的主张,政府救助只能暂时止损,以防止危机演变成全局性风险。但政府不能是简单地接管注资恢复原状,而应考虑在风险化解后,将“两房”分拆成几个公司,通过拍卖回归市场,让新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自己面对风险和机遇,就是还要让来自市场的回归市场,而不是因危机就转手政府,因为政府无法承受所有风险。

  有人会说,格老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很不体谅保尔森等政要在其位不得不谋其政的难处。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到格林斯潘等人反复强调的市场优先立场和自由发展路径,这是英美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样的公开争论,发生在市场经济最成熟发达的美国,围绕着涉及面广泛的“两房危机”,无疑颇具典型性。

  以自由发展和充分竞争为核心诉求的市场经济体系,从来是收益与风险相伴随。不能、也不愿承担市场风险者,没有资格、也不适合在市场竞争中追逐收益。这是基于效率优先的一种现实公平,是市场参与者都应当认同并身体力行的基本游戏规则。

  同时,市场风险的孕育、积累、爆发、释放,也会在参与竞争逐利过程中,推动市场不断自我校正,也会使有关参与者付出代价,甚至严重破坏整体市场稳定与持续发展,危害多数利益相关者。但相对于自由发展和充分竞争带来的好处,我们还得承认,市场经济仍是已知的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其建设性大于破坏性,其增长多于衰退,收益多于损失。

  如此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美国财政部迟迟不出手救助“两房”,为什么格林斯潘等人多次批评保尔森拟议的政府救助方案。因此也会理解,为什么“两房危机”发生以来,呼吁政府救助的声音并没有压倒一切,对于财政部此前的犹豫不决,为什么华尔街深表理解,因为他们当中多数人都明白,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和必有风险,有限的政府救助并不是校正市场的万灵药。

  市场经济可以有起伏,但应避免毁灭性动荡。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大危机或风险来临时,应当有所作为,既要减缓暂时性冲击,更要通过改变制度安排降低系统性风险。而难题在于,什么样的政府作为是恰当的?

  从实际效果看,直接动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困境中的金融机构,的确有防止风险扩大化的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这也是格林斯潘等人态度转变的原因。但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对野村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救助,就被证明效果有限,且减弱了日本政府抵抗经济衰退的能力。1998年中国按市场规则处理广信破产清算,而非由财政买单,被证明是更合理的选择,也赢得了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投资者的理解尊重。

  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政府更不是。面临类似困扰的中国投资者和管理层,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上证指数吧 】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