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熊市偶像巴菲特(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 17:03 财富时报

  “简单和精明的投资者”,这样的评价一点没错。

  哈佛的失误

  巴菲特的成功多少带有一些必然性。早在1994年,当伯克希尔从默默无闻的纺纱厂变成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之后,很多人都在感叹一件事——如果谁在30年前投资巴菲特的公司一万美元的话,那么30年后,他将会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这样惊人的数字犹如一架满载发财梦的火箭,令无数未能伴其升空的人为自己错误的判断而懊恼。

  同样应该感到后悔的还包括哈佛商学院的面试官们,他们在巴菲特19岁那年拒绝了他的研究生申请,原因是“年龄太小”。“看起来只有16岁的样子,体重更是仅仅相当于一个12岁的少年。”巴菲特说,这是当年哈佛的面试官们对他的印象,“这次会面仅仅持续了10分钟,然后就把我打入了失望的深渊。”

  事后,巴菲特在给他朋友的信中写道,“哈佛那些家伙太自命不凡了,他们认为,我只有19岁,太年轻了,不能被录取,并建议我再等一两年。”这让巴菲特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父亲迫切希望他能找到某个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而巴菲特本人却不愿随意对待此事。

  好在他很快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入学通知,并在那里拜于著名的投资学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门下——这使得“被哈佛拒绝”变成了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投资还是投机

  在股票的世界里,巴菲特是众人的偶像,是一位极少出现失误的预言家。

  2007年10月,当中国股市一片火热的时候,巴菲特曾表示,泡沫化已经出现。他连续8次抛售手中持有的中石油股票,最终以旁观者的姿态迎来了泡沫的破裂,并伺机选择更具投资价值的低价股票进行下一步计划。因此不少人认为,在全球股市竞相跌落的时候,巴菲特的存在特别有意义。

  “在熊市,巴菲特会兴奋得一塌糊涂。”一位对巴菲特深有研究的学者说,“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这是理性的巴菲特所遵循的原则。

  当然,争议是难免的。有一些争议在于:他的神话究竟来自投资还是投机?对于这一点,巴菲特有句著名的口头禅——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如果这并不足以支持他的“非投机”理论,那么,有充分的事实能够证明,巴菲特并不是乔治·索罗斯。

  2005年5月,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旗下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94亿美元从苏格兰电力公司手中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成功打造出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能源巨头。

  有人认为,这是巴菲特在全球原油价格飙升、能源危机一触即发之时的跟风炒作行为,意图通过资金的进出牟取暴利。但实际上,巴菲特并没有试图利用能源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而赚取大量财富,而是通过经营基础产业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场的供给,促进能源市场价格稳定,用以谋求长期的、整体行业的成长性获利。

  “这种目光长远的投资战略,并不是投机的把戏。”一些评论人士说。另外一些争议集中在“曾经呼吁多样化投资的巴菲特,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究竟是多样的还是保守的?”

  对此,资深投资分析师简吉恩(Vahan Janjigian)在他所著的《巴菲特亦非完人》中这样说道:“你完全可以预见到,巴菲特自己的投资组合根本就不多样化。实际上,他将自己绝大多数财富都投在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上。”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组合正在前所未有地多样起来,这对巴菲特来讲并非矛盾——当财富扩张到一定程度,使用它的策略必将发生改变,比如伯克希尔不再集中化投资,又比如巴菲特开始投身慈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