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吉利打造营销一体 华普转型制造基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 03:3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俞凌琳

   近日,上海华普的销售业务终于正式纳入吉利销售公司,华普销售成为吉利销售公司双品牌之一。同时,李书福还任命了新的上海华普总经理余卫,与第一任总经理徐刚及此前兼任总经理的刘金良相比,余卫职能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负责华普制造和英伦帝华公司的生产,与销售无关。

   这意味着吉利“收归”华普以后,华普已由一个独立的公司,转型为吉利真正意义上的下属生产基地。而这正是吉利集团实现整体上市,为满足上市公司对业绩的需求,进行业务整合、管理框架再造,以降低成本迈出的重要一步。

   华普新定位

   2002年吉利收购地处上海“南大门”的杰士达,并将之更名为上海华普。定位“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起家的李书福,一直希望能将上海华普打造成一个与吉利不同的中高端汽车品牌。然而事情发展与最初设想发生了偏离。

   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公司,李书福并不能完全控制华普,华普独立性过强,使其与吉利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2006年底,李书福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全面收回上海华普汽车的控制权。

   2007年初,李书福将上海华普汽车正式改名为“吉利上海基地”,其业务被分割成包括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华普汽车研究院、上海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和上海英伦帝华(筹)在内的六个利润责任中心,由吉利集团垂直管理。

   之后,为了提升华普的销售,李书福派出了“老将”刘金良。

   2007年2月,吉利集团负责销售的副总裁刘金良“空降”上海华普,担任总经理和英伦帝华公司(吉利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的合资公司)筹备组长、吉利上海基地经管会负责人。刘金良来到华普后,实行了华普汽车公司成立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价格调整。2007年4月华普品牌汽车开始全线降价,降价幅度从2000元到8000元不等。

   虽然2007年下半年,刘金良重回集团担任销售总经理,但其依然兼管华普的销售。据公开资料,2007年一年,华普整车的销售比上一年增长了一万辆。而上海基地的发动机公司,业绩更是显著,2007年产销增长了4万台。知情人士透露,发动机的增长量主要来自于吉利内部的配套,华普的业绩已经与吉利集团的业绩紧紧捆绑在一起。

   而记者了解到,收回华普控制权一年后,李书福又将远景改型车提供给华普。目前,该车正在华普研究院进行改款,如果顺利,八九月份,远景的改款车就将作为华普“海”系列车型投向市场。

   吉利第二步

   “销售队伍合并的最主要目的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去年开始,吉利就开始进行集团整合,并明确各副总裁的分工,构建集团内部扁平式的管理架构。

   在销售方面,华普的国内业务与吉利的国内业务合并,虽然目前也分品牌运作,但从整体架构看,都属于刘金良领导的销售公司;而国际业务,此前吉利由美嘉丰国际贸易股份公司负责运作,华普由上海华普汽车国际销售公司负责运作,业务整合以后,统一由吉利副总裁、吉利美嘉丰国际贸易股份公司董事长赵杰负责。

   除了销售系统,去年10月11日,吉利集团为了加快战略转型,对现有的经营格局和管理架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在管理架构上,确定了由副总裁负责制,以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架构。

   调整以后,研发统一由赵福全负责,国内销售由刘金良负责,国际销售由赵杰负责,新闻统一由王自亮负责,供应链体系由刘向阳负责、经营管理由张爱群负责,财务由尹大庆负责,新基地建设由俞学良负责,人力资源建设由李信忠负责。

   “吉利集团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业内人士认为。就在5月,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洪少伦表示:“吉利的兰州工厂和济南工厂投入规模化生产后,我们将收购他们的部分股份,而这两家工厂的投产时间将分别在今年和明年。”可见,吉利整体上市将是近两年的事,其内部整合正在加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