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恶炒紫金矿业看“A股定价权”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 01:27 中国经济时报
■本周视点■张东臣 发行市盈率40.69倍、市净率71.3倍,作为首只面值为0.1元的新股,紫金矿业(601899)一度被认为可能“破发”。然而,其挂牌首日的表现却令人瞠目结舌。 4月25日,挟“政策利好”之势,紫金矿业开盘报9.98元,溢价39.97%(发行价7.13元)。午后开盘后不久,股价突然一路狂飚,竟在一个小时之内被推高至22元,溢价208%,对应的市盈率为125.54倍。14时26分起,上交所以“异常波动”为由,对紫金矿业实施紧急停牌。半小时后复牌,紫金矿业直线下跌,收盘于13.99元,全天换手率高达92.53%。 紫金矿业A股究竟值多少钱?香港市场可以作为一个参照。4月25日,与其同股同权的紫金矿业H股收盘价折合仅为人民币仅6.82元。 紫金矿业挂牌首日的走势何以如此怪异?从上交所披露的信息来看,前五名买入、卖出的营业部中,“中信系”就各占了3家。其中,中信金通是中信证券的全资子公司,中信建投为中信和建银投资共同持股(分别占60%、40%股份),建银投资还持有中金公司43.35%的股份。而且,卖出的前五家营业部均在北京。此外,江浙一带的职业投机资金则现身于买方。 那么,这场闹剧究竟是以中信为首的机构主导,还是出自场外新进游资之手?或者,二者之间有所关联? 表面上看,恶炒紫金矿业暴露出的问题至少有二: 一是新股制度存在缺陷。机构不仅参与询价、网下申购,而且动用大量资金进行网上申购,在新股中占的比例太大。以中信证券为例,去年9月,澳洋科技(002172)以14.85元在中小板发行4400万股,网上发行仅3520万股,而中信证券就独得506.29万股。澳洋科技上市开盘就定在39.76元,最高炒到了76.68元。今年2月,东华能源(002221)以5.69元在中小板发行5600万股,中信证券独得597.06万股。东华能源上市当日就被炒到了19.99元。 二是市场价格操纵猖獗。紫金矿业的异动显然是人为操纵所致。此前,中天国际、中国石油等新股遭遇恶炒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中石油开盘就被打高到48.62元,其背后必然是“自买自卖,操纵股价”的违法行为。 近日,监管层表示要提高中小投资者在新股申购中所占的比例。但笔者认为,这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实行询价制以后,新股暴利的神话为何仍不破灭?监管层没有对此进行及时、深入的反思。其实,新股机构在一级市场占多少比例不是关键。关键是新股二级市场的畸形定价机制,利益方可以利用“集合竞价”、“T+1”、“涨跌停板”等交易制度,对新股上市的定价进行非法操纵。 根据交易规则,新股开盘价也是按照“价格优先、同等价格下时间优先”的原则,由“集合竞价”决定。因此,利益方就能便利地采取“自买自卖”的方式来控制开盘价。由于“T+1”机制,只有申购中签者可以当日卖出,利益方也乐于推高新股首日的股价。而且,由于挂牌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股价操纵的空间大,很容易吸引场外游资和跟风盘。再加上“涨跌停板”制度,使“新股价格被定得越高,今后就越难在短期内回到合理价位”。 可以说,不合理的交易、定价制度以及监管不力,共同导致了恶炒新股的现象。 把新股价格托上去,定一个高价,然后不断在高位卖出。新股发行价也就水涨船高,高价“圈钱”也就源源不断。因此,谁在做空中国股市?谁在从高股价中获利?也就一目了然。高价发行的股票越多,股价炒得越高,指数的水分就越大(尽管新股从第11个交易日才计入指数),将来下跌的动能也就越大。 恶炒新股是A股市场整体机制的一个缩影。中国股市大起大落的根源追溯下去,是二级市场定价不理性,是监管不到位,是“政府托市,企业圈钱”。这种格局只会导致企业高价“圈钱”,少数人投机赚钱,多数中小投资者在高位买套。 每当股市下跌或有外资机构唱空,就会有人拿“A股丧失定价权”说事儿。“警惕话语权被国际投行所控制”、“不要让外资买到便宜货”、“外资磨刀霍霍”、“QFII阴谋抄底”……诸如此类的言论此起彼伏,甚至以此作为吁请政府干预股市的理由。 如果真的遇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狙击香港那样的情形,政府固然应该果断出手。但是,A股市场相对封闭,同样一家公司的股票,A股价格往往远高于美国、香港市场,外资若真想通过股市分享中国经济增长,何不去买更便宜的H股呢?QFII额度有限且受到严格监管和相应限制,并没有享受“超国民待遇”。为什么人家就能抄底、逃顶呢? 如果所谓的“定价权”不是根据宏观经济、行业前景、上市公司未来基本面,而是根据政策信号、领导意志、“专家”忽悠,靠资金推动甚至庄家操纵,那么这种形而上的“定价权”,也并没有什么值得争夺的。相反,应该为A股市场的定价格机制和能力感到羞愧。让投资者拿真金白银去争取一个空洞的“定价权”?这不是无稽之谈么。 谁来定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合理性。新兴市场获得高溢价的根本原因是其成长性,而不是高投机性。股改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果管理层不尽快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大力加强监管,那么,在全流通格局下,会计造假、内幕交易与操纵股价的行为只会愈演愈烈,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做空工具不仅起不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相反还可能加剧非理性的波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