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统计数据显示大非减持意愿不强烈 八成来自小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03:4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张大伟 制图“大小非”减持被市场看成了本轮下跌行情的始作俑者,陆续解禁的非流通股成了市场的“眼中钉”。然而,记者日前通过对几组统计数据的对比发现,“大小非”减持并非投资者想象中的如“洪水猛兽”般,尤其是“大非”的减持意愿并不强烈,对上市公司发展看好且持股比例超过50%的大股东减持数量相当有限。在减持股份的总量中,近八成的减持量来自于“小非”。

  此外,被减持对象中,亏损股、市盈率在60倍以上的高估值个股是“大小非”抛售重点。而那些业绩、回报稳定,介入门槛高的绩优股,被减持量很少。

  ⊙本报记者 王璐

  八成减持来自“小非”

  自2005年起,上市公司开始陆续进入股改程序,其中大部分实施股改的时间是2006年。进入2008年,承诺限售期为24个月的股东所持限售股将开始解冻,同时承诺限售期为12个月的股东又有占总股本5%的股份解冻。另外,2006年、2007年实施首发的战略配售部分和定向增发部分的限售股也将在2008年进入解冻期。显然,从表面来看,2008年“大小非”通过减持套现的压力较大。

  那么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上市公司关于原非流通股解禁后发生减持的公告,截至今年4月1日,已有412家公司公告发生了减持。412家公司中,减持股东原持股占公司总股本30%以上的有83家,持股比例在10%至30%之间的有217家,持股比例在5%至10%之间的有215家。

  再从业绩分析,解禁公司中每股收益超过0.5元的公司共211家,其中公告发生减持的公司共63家,占比29.8%;解禁公司中亏损的共108家,公告发生减持的共43家,占比39.8%;ST公司共85家,公告发生减持的共36家,占比42.3%。

  “根据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减持行为主要发生于对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较低、不能完全控制上市公司经营的中小非流通股股东。”市场人士进一步分析称,“上述数据中,持股比例低于30%的股东减持占了绝大多数,持股比例高于30%的大股东显然对上市公司的未来经营较有信心,减持比例较少,减持意愿不强。同时,绩优公司股东的减持意愿也明显弱于亏损公司和ST公司股东。”

  对于上述观点,记者日前获取的另一组来自相关研究部门的数据恰恰也能验证。该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6月1日起至今年2月底的21个月中,沪市各种解禁股份共计928亿股,包括股改解禁、首次公开发行及再融资等各类因素解禁。其中股改解禁股份共537亿股,占全部解禁股份的58%;其他解禁共391亿股,占总量的42%。从“大小非”占比分类,持股5%以下的非流通股(“小非”)解禁614亿股,占总体解禁数的三分之二;持股5%以上的非流通股(“大非”)解禁共314亿股,占总体解禁数的三分之一。从目前来看,在已解禁的928亿股里有286亿股被抛售,涉及金额4560亿元。其中“小非”抛售了240亿股,减持比例达39%,而“大非”减持所持股份40亿股,减持比例仅为12.73%。显然,“大非”减持比例远远低于“小非”减持比例。

  亏损和高市盈率公司被大幅减持

  根据被减个股所属板块以及估值水平来看,非流通股股东的减持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分行业来看,目前被减持最多的是创投概念的股份,减持比例高达55%;其次分别为元器件和日化行业,减持比例也都超过了50%。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因为创投概念公司拥有较多风险基金,这是其股份解禁后遭减持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减持最少的行业分别为港口行业,减持比例仅为1.5%;循环经济行业,减持比例为2.1%;石化行业,减持比例为11.1%。

  第二,从估值水平来看,市盈率倍数高的公司以及亏损公司被减持最多。数据显示,可比样本主要被分成这样几类,即亏损公司、市盈率0至20倍、市盈率20至40倍、市盈率40至60倍、市盈率60至100倍以及市盈率100倍以上公司。其中,亏损公司被减持比例达到38.6%,而市盈率倍数在30至40倍的公司被减持比例为17%;市盈率在60至100倍的公司,被减持比例为42%,100倍以上的公司被减持比例则高达47%。

  第三,单从“大非”减持来看,股东持股比例和减持股数呈反比。据统计,持股比例在30%以下的“大非”减持比例最多,共减持25%;50%以上的“大非”减持比例仅为5.9%;而持股在30至50%的“大非”减持比例为9.8%。

  另外,从解禁股份当天减持额来看,有五分之一的股份在解禁当天即遭抛售,占比19.5%。其中,“小非”在当天减持21.6%,“大非”减持6.3%。

  理性看待“大小非”减持

  综合以上各类数据来看,业内专业人士认为,对于“大小非”减持市场应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市场对‘大小非’的减持心存恐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直接增加股票供给从而造成股票下跌;二是从逻辑上分析,作为发起人的产业资本,理论上对公司的价值比二级市场投资者有着更深的认识与判断”。该专业人士称,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既然人家“大小非”都减持了,市场就认为股价也肯定见顶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目前已有数据显示,“大小非”减持意愿有减弱迹象。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从5262点下挫至目前的3300点左右。进入3月份以来,大盘调整有所加剧。然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小非”股东的减持不仅没有增多,反而出现了下降。统计显示,3月份,4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44份“大小非”减持公告,减持股份共计1.90亿股,参考股份市值合计24亿元。而2月份40家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股东减持股份共计2.42亿股,减持市值约48.32亿元。考虑到3月份的交易日远多于2月份,3月份的减持规模相比2月份下降不少于50%。

  其次,一般“大非”更看重的是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控制权。在股改方案中,许多大股东都做出了诸如延长禁售期、设定最低减持价格等“额外”承诺,使其短期减持动机以及减持可能都受到限制。虽然实际操作中也有个别上市公司的“大非”在解禁后有一定的套现愿望,但这些公司或者属于非发起人的民企,擅长资本运作,或者属于业绩不佳、价值高估的上市公司。 这样的公司,理性投资人本应主动回避。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与其任恐慌情绪弥漫,影响正常投资判断,不如加强对“大小非”减持的市场监督。鉴于限售股减持超过1%就要公告,市场应共同监督和观察哪些公司减持得多。尤其是对一些亏损公司和微利公司可充分关注,其股东套现越多越能说明他们对公司不看好。既然如此,其他股东也没有理由看好该公司。而事实上,在市场约束运用充分的情况下,大股东只要套利,公司股价就应该应声下跌,这样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大股东。从这点而言,市场的舆论监督应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该人士建议,如果“大小非”股东一边减持自己的股份,一边策划筹资,则管理层应该对这类公司的筹资计划予以重点关注。

    相关报道:

    沪深两市周二再度暴跌 大小非疯狂抛售

    解决大小非问题刻不容缓

    大小非减持并非洪水猛兽

    究竟大小非解禁的压力有多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