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大调整:国际化途中的阵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4:23 金融时报
记者 徐绍峰 让我们努力逼近A股大调整的真相。 从6124点飞流直下,一路几无反弹跌到了3900点以下。高达36.5%的跌幅、市场对“救市”的期待,等来的却是有关方面对是否“救市”的模糊表态——股指的波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方面同时提醒投资者,“应该对中国资本市场充满信心”。 这样的表态显然与投资者的预期相去甚远,也让一些机构逼利好出台的期望落空,更让市场的信心跌落到冰点。 为什么管理层会在4000点附近如此模糊表态? 有关方面的表态其实可以从日前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撰写的序文中找到答案。在序文中,尚福林明确表示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注重培育和发挥市场机制”。显然,在监管证券市场时,有关方面显然是想在今后不断淡化行政调控和“政策市”色彩,市场的事尽可能交由市场自己处理。让“政策市”渐行渐远,表明有关方面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的决心。而恰恰是这种决心和政策取向,正在让我国股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从6124点下跌以来,A股中领跌的都是此前炙手可热、泡沫化严重的大盘蓝筹股,特别是A+H股。这不奇怪。A+H股本来在两地就存在巨大的股价差异。同一家公司,A股价格凭什么可以是H股的一倍甚至数倍?通常的解释是,A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么,随着今后资本市场的开放、“封闭”的藩篱被拆除,A股价格必将向H股价格回归和靠拢。事实上,这个回归与靠拢的过程已起程于6124点以来的大调整,而且目前仍行走在调整的旅途当中。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一个不断开放且将接纳海外企业上市的市场,不可能永远拥有超高估值的股价,并超然于成熟市场之外一枝独秀。如果我们的资本市场要开放,要国际化,那么我们首先要面对和接受的残酷现实就是A+H股价的接轨,这是绕不过去的“阵痛”。 这个过程什么时候完成,A股大盘或将什么时候见底,此前的拉升都可能是下跌途中的反弹。在这次回归之旅中,中国铁建H股在港上市首日收报12港元,而A股收报11.99元,上市首日即实现股价对接,昭示了A+H股回归的终极目标已经开始在新上市的A+H股上提前实现。中国铁建的这种对接,对那些价差依然很大的A+H股是一个压力,对大盘走势也是一个牵引。 监管层有关官员在“两会”期间曾表示:“证监会近年加强投资者教育,就是希望承受能力低的小投资者,不要轻易入市。因为股票不是什么人都能炒的。” 众所周知,与成熟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特征不同,我国股市仍是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然而,我国要建立包括创业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上市股指期货,还要开展融资融券等等,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让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产品越来越多、交易越来越复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越来越密切、市场波动越来越频繁、风险越来越不可控,在这样一个赚钱需要专业知识和智慧支撑,且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的市场,股市确实已"不是什么人都能炒的"了。监管官员的表述,一方面是"希望承受能力低的小投资者,不要轻易入市",让中国股市在散户逐步离场过程中,逐步转型为机构为主的成熟理性市场,从而实现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是告诉散户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开放大势难转、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动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不好做"将是常态。 既然当前的A股大调整,是国际化途中的"阵痛",那么,这个"阵痛"何时才能终结呢?其实,管理层对当前市场的模糊表态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在这个表态之前,监管层曾召集机构开会,专门摸底过机构对A股估值的态度。当时机构对市场走势的看法不一,甚至因意见相左而出现激烈争论,这种分歧已强烈地"暗示"管理层:股市跌到目前,并未到达大家都一致认可、毫无争议,甚至无法忍受的低估区域。否则有关方面何以能如此气定神闲、坐看云起地说"应该对中国资本市场充满信心"?只是,从"政策市"到当前仍"不救市"的猛烈转弯,以及过急的国际化步伐、IPO等政策管制与市场化取向间的"二律背反",很容易使高速行使的中国资本市场列车,因缺乏制度衔接、缓冲准备和平滑过渡而失去控制。美国式救市告诉我们,最佳救市时机总是稍纵即逝,一旦市场信心坍塌,其后的修复成本都将异常高昂。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