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伦敦悄悄转向中国的急切目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02:4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李俊辰(jonsson.li@gmail.com)

  欧金伦敦投资有限公司特约经济学家和

  金融投融资管理顾问,现居伦敦

  真所谓风水轮转,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衰弱后,英国的经济、伦敦的活力再度成了欧洲诸国的“排头兵”。伦敦更被看作新世纪前程远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英镑的强势大大提高了民众购买力,这可以从今年新年伦敦牛津街的异常“热闹”得到印证。2008年伊始,顾问机构“牛津经济学”(Oxford Economics)的分析预测说,英国的人均GDP将在2008年上升到23500英镑,比美国多250英镑,而这将是19世纪以来英国生活水平首次超过美国。在过去15年,曾被讥为“英国病”的英国经济经历了最具戏剧性的转变,不列颠在环球经济体系内的地位自然也有所不同。不过又有分析说,由于美国物价和服务收费仍然比较便宜,因此,在感觉上而言,美国人仍然会认为自己比较富有。

  此情此景下,伦敦也要改革开放?是的。轻轻的我来了,原谅我此前悄悄地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伦敦市政府官员在内的不少欧洲人认定中国必定爆发大危机,这个误判让伦敦市错失了与中国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机会。较之位于英吉利海峡对面与中国保持欧盟最佳伙伴关系的法国巴黎来说,伦敦显得有点落伍了。去年11月底,随同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的法国工业家与中国签订了总额200亿欧元的商业合同,其中包括法国核电设备供应商阿海珐(Areva)公司向中国出售两座最新一代的压水核反应堆,价值80亿欧元,这是阿海珐公司有史以来接手的最大一笔订单。萨科齐称这些商业合同的数目是“前所未有”。自然,这一切不会不令“老冤家”英国和所有其他欧洲国家瞩目。

  从媒体的报道频率就可以看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伦敦市政府正在悄悄地,不过又是很急切地将“开放”的目光转向中国。

  这不,作风强悍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顿发声音了:“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而伦敦则是全球国际性的大都市。与中国在商业、经济、旅游和文化的合作只能使我们的城市受益。举办有关中国的活动将宣扬中国这一幅员辽阔的国家所拥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民对我们城市文化和经济生活所做的贡献,这将巩固伦敦和中国几百年来建立起来的友谊。”

  伦敦市长高级顾问、经济和商业政策主任约翰·罗斯甚至在访华的行程中以5天约20场座谈会的效率,与政府、经贸、企业、媒体等各界上百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突破伦敦人“在工作中休闲”的“传统”。罗斯现在非常关心的问题是:“希望您就如何在中国提高伦敦的知名度给我们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伦敦成为中国公司在欧洲开设办事处最理想的地点?”、“我们应该举办哪类活动从而更好地传达有关伦敦的信息?”、“您认为伦敦是旅游城市吗?我们是否应该制作伦敦旅游指南?”等。

  “时代中国”——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盛典已经在上月拉开帷幕。这项文化主题活动将贯穿2008年上半年,直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共将举办约800个庆典、演出及其他各类活动,聚焦现代中国精华的“时代中国”实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21世纪中国的一个表征。英国首相戈登·布朗这样说:“我对‘时代中国’这样一个宝贵而精彩的设想表示欢迎,它将有助于拉近中英两国距离,进一步发展并加强两国间的关系。”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罗斯早在1992年就曾撰文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何成功。至今谈起此事,他一方面为自己的先见之明颇感自豪,另一方面又对伦敦市的前任决策者们没有能够更早听取他关于与中国合作发展的意见遗憾。斯人斯言,不禁令人慨叹: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其间经历了多少欧美人的白眼和红眼,那些轮番上场的“中国必乱论”和“中国威胁论”等陈词滥调,不外乎从多个角度给中国的发展壮大“添堵”,无奈均未能奏效。无可否认,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而伦敦则是可与纽约相提并论的世界金融中心,两者间的相互结合将是伦敦市在向中国开放发展战略中后来居上的切入点。伦敦一市的经济规模相当于瑞士全国。较之巴黎等欧洲名城,伦敦市对中国企业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稳固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其拥有从事投资、资产管理、保险、私募基金等各界精英,伦敦人相信,他们能为中国公司的投资项目提供最佳服务。至少,伦敦金融城是全球最开放的金融中心,政府的重点关心话题从来不是公司所有权的归属,而在于资产能否得到最有效的管理。

  英国财政部经济大臣兼伦敦金融城大臣基蒂·厄舍(Kitty Ussher)在去年底会见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时表示,伦敦欢迎包括中国投资公司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者,也欢迎中国主权基金——中投公司收购英国公司,也鼓励中投公司将伦敦作为从事国际投资的运营中心,通过伦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证券、债券和房地产等形式的投资。厄舍说得很直白,不管是中国还是海湾国家,伦敦都是一个作为主权基金运营中心的“合理”选择——因为“将伦敦作为总部,可以让这些基金跟上世界金融市场的脉动,我们欢迎这些基金在伦敦安家。”不过,厄舍同时也希望:“所有投资者都需要按照商业原则来运作,必须遵守一定的监管准则和具备足够的透明度。”

  其实,就在去年10月初,也就是中国投资公司正式成立后不久,伦敦金融城第679任市长、曾任普华永道中国首席执行官的史达德就曾率团访华,意在游说中投公司到伦敦开设办事处并进行国际投资。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而言,美国国债不应该成为投资中的“一枝独秀”,多元化对中国有利。

  一度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度真有些低的伦敦,如今正回过头来要虚心向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了,应该“为时未晚”。现在,伦敦已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驻华代表处,伦敦金融城也设立了驻北京、上海和深圳代表。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