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融资门思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06:4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民族证券 刘佳章 在中国平安召开类别股东大会来审议千亿元再融资方案之际,市场却因深发展欲增发500亿元的再融资传闻诱导而大幅下跌,拖动整个金融板块在“再融资门”中继续越陷越深,反弹行情也因此止步于沪指年线之前。 目前,市场关注较多的是整个金融板块的具体再融资额及究竟有没有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而金融板块是如何深陷“再融资门”以及这些上市公司公布巨额融资方案的背后“动机”是什么,似乎被投资者所忽略。而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分析这些上市公司推出巨额再融资方案的动机,恰恰才是打开“再融资门”症结的“钥匙”。 著名的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很早就对上市公司增发的本质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上市公司在股价高涨时增发股票,主要是基于该公司管理层对于股价已经高于上市公司真实价值的判断为出发点,在投资者热情高涨时充分募集资金,从而用于抵御未来股价向价值回归或低于价值时的风险,并促使股价回归合理价格,实现“熨平”股票非理性波动之举。 因此,如从这一思路出发,像诸如浦发银行拟通过增发来补充资本金,确可以理解为,经过连续两年的上涨,浦发银行管理层做出了其股价高于其合理价值的判断,在针对1月份因贷款增速过快而导致的货币政策继续“从紧”、美国“次贷”风暴有可能拖累中国经济以及银行股成长性下降等风险不断加大后做出的一种主动市场化“调控”的举动。 但大师对增发这种相对“人性本善”论的解释,似乎很难化解投资者对于金融股这种扎推增发,不顾市场承受力,且有恶意“圈钱”之嫌并引发的市场剧烈波动的不满。 因此,笔者认为,上市公司选择此时推出巨额融资方案还另有玄机。笔者注意到,近十几年来,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利用其股价较高的优势通过诸如增发、“换股”等方式在并购市场上屡有斩获,这些被并购对象所形成的超额收益又反过来极大地增加了收购者的每股盈利,形成了收购者能够通过不断收购来保持降低估值和维持高增长的良性循环,这种颇有“以战养战”的增发“人性本恶”的论调也许成为我们上市公司巨额增发背后的又一动机。 毕竟我国的大型国企还要肩负着“走出去”的战略任务。众所周知,金融领域的并购选择时机和信息保密程度都至关重要,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牵头的联合财团在07年之所以取得荷兰银行并购案的胜利,其716亿欧元的巨额闪电秘密融资方式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果我国上市公司严格按照披露制度不断发出公告,则很有可能葬送类似并购良机,也许中国平安迟迟不肯公布其融资详细用途,也有其难言之隐吧。 故此,这种利用巨额增发完成并购并取得预想中的超额收益来降低未来过高的估值和风险的想法,应当是当前金融股巨额“再融资”的又一主要动机。但这两种动机均有对短期估值过高和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肯定,因此股价巨幅下跌并引发市场动荡,在某方面也是在所难免。 单就某一个股而言,考虑股权文化等因素,中国平安也许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以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因此充分与投资者进行沟通,甚至考虑推迟再融资方案的实施,既是中国平安也是所有陷入“再融资门”上市公司解决这一危机的重要手段。当然,管理层也应该充分考虑市场情绪和中小投资者利益,把好最后一道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