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市场的归市场 规则的归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06:4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陈健健

  再融资,前几年一直颇受追捧,可眼下在国内股市中却是相当的不招投资者待见,真可谓风水轮流,时移事易。

  其实,对于已经和即将出现的再融资方案,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忧。实际上,近来不少再融资方案的出炉过程正反映出市场新形势下某些规则的或有不足与某些上市公司的急功近利,这已引起了监管方面的关注。一旦有关规则得以明晰、建立与完善,有关再融资的是是非非,当可交由市场自己去判断与表决。

  细究近期由平安天量再融资引发的对再融资的忧虑,首要反映出当下市场的变化。如今市场处于震荡调整之中,市场心理本就谨慎,面对一而再的巨额再融资,投资者及市场的心理防线遭遇一再挑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今年以来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规模接近2600亿元。而在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的2007年全年,也不过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还不到4000亿元。

  加上个别公司对募资用途等方面语焉不详,再融资遂遭遇“恶意圈钱”之口水,而投资者郁闷之下只有“用脚投票”。

  要说“恶意圈钱”,市场并不陌生,前些年尤其是股市发展之初,一些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确实害苦了不少投资者。但是撇除部分确实恶意“圈钱”的角色之外,客观来讲,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不应把恶意“圈钱”与再融资画上等号。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再融资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低成本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并回报股东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当前宏观调控不断收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愿望更加迫切。要求再融资,只要符合有关披露要求与程序规定,并且符合产业政策,什么时候融资,融多少资,这是上市公司自身经过权衡、斟酌的结果,本是上市公司的权利,不宜简单一律地干涉。

  但是,应当注意到,从2006年至今的牛市中,由于股价整体水位高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热心于再融资,一些公司在IPO后甚至一再融资,难免有圈钱之嫌疑。

  而即使是再融资,不同的融资方式带来的反响也不尽相同。就拿非公开增发与公开增发来说,两者的境遇眼下就颇为迥异。非公开增发,尤其是向大股东的定向发行,很多都是为了购买其拥有的优质资产,而相应资产的注入自然会带来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对于此类再融资,投资者自然喜闻乐见。而公开增发往往以中小投资者为买单主力,增发价格也与二级市场价格更为接近,在市场调整时期,也就更易受到冷落。

  而且,有些公司对于再融资的具体情况确实含糊其词,比如某公司的再融资公告中,对资金用途并未进行详细披露,只是表示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如此大的融资规模,具体项目却不定,回报预期不明;有些公司却是再融资方案还没推出,市场上就已经传闻满天;此外,一些公司频频再融资而公司业绩却并未提高,这多少有借牛市加紧揽金的嫌疑。

  凡此种种,就需要对承担融资功能的市场本身加以更多完善,而只要在完善、明晰的规则下,上市公司才会做出最为经济与理性的选择。

  对此,监管层已高度重视。近日有权威人士即透露,管理部门近期正酝酿发布相关通知,倡议和要求各上市公司按照《年报准则》的规定,在年报相关部分以慎重的态度对融资计划加以规划和披露。如果没有精确的预估数据,建议分阶段披露,即先披露大致的项目、资金情况、需求和安排,之后再根据进展情况分阶段披露相关信息,以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证监会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上市公司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说到底,市场的归市场,规则的归规则。

  对于再融资这一市场的基本功能,政策方面似乎不太适宜一刀切或简单地予以干涉,但只要建立起严格、合理、透明的规则,给予投资者充分、必要的知情权,满足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某一份再融资计划的好坏与否,当可放心交于市场去取舍——资本市场是再融资的市场,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有利于广大投资者的再融资方案,自然会得到响应;而只顾打小算盘的公司,则将被投资者所抛弃。那些决策透明、管理科学、真正重视投资者利益的公司,终将获得更多的资金血液与更多的发展良机。

  ■ 财富论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