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万隆:解禁股抛压下机构行为模式的转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6:13 财华社
提要:随著非流通筹码解禁后进入到实际流通阶段,原非流通股东行为将替代诸如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中新的主导力量,不但其行为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市场发展,并且基金等主力机构投资行为也在其影响下发生相应变化。本文试图对非流通股抛售压力下主力机构行为的转变进行探讨,从而来给市场中主力行为的分析者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对非流通股东行为分析的重要性 在非流通股东解禁抛售之前,其对市场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心理等间接方面。但是08年2万亿市值的非流通股解禁,以及目前越拉越多的原非流通股东实际抛售行为的发生,原非流通股东对市场的影响已经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上,2万亿这一数据显然还不包括07年近万亿已解禁但是尚未流通的隐形市值。 所以,考虑到数量巨大的非流通股份流通,原非流通股东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力”,而其对市场的直接影响甚至比目前大部分市场人士所预期的还要大。并且由于其行为必然对基金等主力产生影响,其对市场产生的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 二,大股东持股意愿复杂化增加市场分析的难度 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其持股意愿往往和其基本面预期、政策面、筹码集散程度等有明显相关性。而非流通股东则不同,除了取决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和控股地位外,还取决于大股东的经营策略、财务状况等多种因素。另外,央企整合背景下的资产注入行为,都可能影响甚至决定该类股东的抛售意愿。 从直观上来分析,考虑到目前两市的估值缺乏优势,以及非流通股东丰厚获利,在市场持续下跌的心理压力下原非流通股东抛售意愿必然相当强烈。但是保持控股权、注资和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不同看法,又让非流通股东的行为不可一概而论。 另外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大股东的抛售意愿又有不同的行为影响模式,央企对控股权相当重视,而民企则可能更加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成长性和筹码获利程度等因素。 影响原非流通股东行为模式的因素更加复杂,显然让我们对市场主力行为的分析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是主力行为分析者面临的新课题。 三,非流通股权集中容易给市场带来超涨超跌压力 按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非流通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平均远高于其控股要求的。这意味著两市中非流通筹码的比例过大,形成一个明显股权高度集中的市场。在非流通股流通之后,很容易成为市场超涨超跌的动力。 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大量非流通筹码的锁定使得股票更容易显得供不应求,必然带来股价被过度推高。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旦当股价上涨到一个对大股东有明显吸引力的价位之上,外围环境变化和利益刺激必然导致非流通股东争相抛售的连锁反应。而考虑到成本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这种杀跌的过程中一般投资者基本上毫无应对之力,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丰厚的获利意味著非流通股东的杀跌动力不会受到成本因素制约,市场下跌动力十分强劲。 从长期来看,非流通股东抛售之后,市场筹码必然将形成一个抛售导致筹码分散,筹码集中度降低到筹码重新集中的平衡过程。 四,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行为显然受到非流通股压力的影响 在非流通股解禁抛售之前,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掌握著市场上的较大多数筹码,从筹码控制的角度上来说对市场有绝对话语权。基金们抱团往往可以很容易达到自身的阶段性利益目标,而慑于庞大的基金规模,诸如券商私募这类投资者很容易“团结”在基金的周围,形成一个对市场基本上有绝对控制能力的主力群体。 但是,非流通股的抛售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基金这类主流机构对市场筹码的集中控制能力,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能力将显得极为力不从心。而在目前阶段的具体表现就有两点,一是主流机构长期持股信心严重动摇,从市场中最主要的核心资产类股价格持续下跌就足以显示这一点,资金普遍转向非主流的小盘成长和资产并购重组题材等对资金需求并不大的板块。二则是基金等主流机构的操作模式发生明显变化,在大量非流通筹码松动的压力下,长期持股为主的模式明显转变为波段操作为主。有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初随著市场风险的加大,迫使基金通过波段性操作获取短期收益。在今年的一季度,基金普遍采取在食品饮料、商业贸易、医药以及造纸印刷等较为强势板块中波段操作的原则来回避系统性风险。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