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I:不仅仅是小数点的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7:34 金融投资报
华 桦 在美国学经济的晁超,回国后的一个月里,按他的话说是“有一多半时间在做中国春节期间物价的社会调查”:和同学聚会时,就了解不同餐馆的消费水平;要在国内买一台手提电脑,就在专卖店和电脑城里了解电子产品的行情;陪老妈转商店,就对比衣服鞋子化妆品的市场价格……转得精疲力竭的同时,一篇名为“涨价时代的特殊调查”的论文,已经有了雏形。 晁超的论文,不光有数字。他更深刻的感叹,来自于在市场调查中,他所接触的一般民众——在菜场买菜的市民,在街边摆摊的小贩,都对CPI这样的专有经济学术语的“如数家珍”。 2007年的物价上涨,让GDP、CPI这些本来只是经济学家研究报告中的术语,走出了学者的书斋,更加的深入人心。2007年全年,我国全年的CPI上升了4.8%,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的第一个CPI数据,1月份我们的CPI同比上涨了7.1%,又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新高。而此前,众多机构预测7%,也创出了1997年以来单月CPI指数的新高。 就连一直看外围股市走势脸色的股市,现在也不知不觉地添了新的“参照系”:经济发展速度、物价的涨幅,也可以左右指数的上下了。当有市场机构预测CPI将走高时,股市的反应是及时和剧烈的,那是怎一个跌字了得;当真实的数字见光以后,股市反而不跌了,有一种说法是“利空出尽”。所以近段时间来,股市已经多次演绎这种“唯CPI马首是瞻”的悲喜剧。 CPI的小数点,可以有很多故事。也难怪,一个物价,牵动了中国经济列车上的多少环节,牵动着社会民生的多少环节,无人可以估计。人总得要吃饭吧?人总得要有房子住吧?人总得要使用水电气和其他公共服务吧?再说远一点,人总得要在基本的生活满足以后,有一个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吧?比如在节日能有休息,能和家人团聚,能在合理承担的范畴里,旅游、锻炼、读书……但调查一下,你可以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上涨的物价面前,先取消的,一定是和精神消费有关的项目。而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对“水涨船高”的物价和“蜗牛爬行”的工资,失去了往日有多少收入就有多少消费的“安全感”。专家的话,或许能帮我们理清思路。清华大学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魏杰说,“高价格时代可能已经到来,我们要希望把物价打下去,比如说像十几年前的状况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了。” 虽然小数点的故事在这几年有了不同的版本,但是可以让人欣慰的看到的是,不管物价带头演出的“通货膨胀”,有多么的让人不舒服;不管物价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少的压力,而这种压力目前看来还会继续下去,但作为信息发布来源的部门和政府管理机关,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说官话,打官腔”,这或许就是进步。毕竟,如果调控的路子在走到某一步时,出现了现实的警示,直面肯定是最明智的。 物价小数点的故事,已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开始传导到其他的领域:这几日,“从3月1日起,个税起征标准提高到2000元”的消息,“各地的人才招聘市场上,缺工的现象日益严重”的消息、“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有望普遍提高”的消息,不绝于耳,是不是一个个信号? 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中,“民生感受”这个词,也在逐步提高自己的“位置”。因为真正的民生话题,确实是和油盐柴米、家长里短息息相关的,物价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就一点也不奇怪。胡锦涛总书记表示将把稳定物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继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国务院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国家发改委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就已经不光是一些信号了。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