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预期收益”高低仅可作参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05:3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提示板

  □宗学哲

  目前银行产品的预期收益不断上涨,有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竟然高达40%,但预期收益并不是越高越好。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但后来由于汇率变化等原因,银行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

  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银行出现了“最高预期年收益15%”之类的理财产品。在一张报纸的版面上同时出现了各家银行的广告,有的预期收益为3.5%,有的则为“5%-15%”。其实很多投资者对此存在较大的误区。

  预期收益有风险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他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来表示。但有些产品主要投资于稳妥型产品,所以实际实现的收益基本等于预期收益。投资国债、金融债等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有时还会大于预期收益。另外,许多银行推出的投资政府重点项目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此类产品的投资项目一般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所以本金和收益一般也有很好的保障。但此类产品的收益率有限,年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

  高预期收益仅可参考

  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等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一般有一个收益区间,比如4%-15%,某些银行在进行产品营销宣传时便直接说“最高收益15%”,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这种高收益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要真正达到这一收益水平并不容易,如果产品的运作水平得不到保证,任何“最高收益”都是空话。比如,在新股发行数量减少、中签率较低的情况下,“打新股”理财产品实现最高收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最高收益”,还应对投资的方向进行分析,并且遇到只标明“最高收益”的产品时,一定要问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

  无预期收益也能买

  许多银行推出了与国外股票或基金挂钩的理财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产品没有公布预期收益率,许多客户便认为这样的产品不能买。其实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从法律的条款上来说,预期收益均不是承诺收益,仅仅是一种参考,真正能够拿到多少收益还要看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而与国外股票、基金挂钩的产品一般经过层层优选,有保本机制,并且国外的股市或基金走势相对平稳,其实际收益往往超过许多所谓“高预期收益”的产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