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私募的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05:3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应健中

  赵丹阳决定将其麾下的所有信托产品清盘,给私募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也给跨年度行情带来了诸多的悬念。赵丹阳是一个负责任的信托人,与其痛苦地扛着,还不如了断一段行情,毕竟股市还在牛市之中,即便清盘所有的信托产品,也是以获利了断,赚多赚少是水平问题啊。像以往在熊市中了结手中的私募基金,那才叫痛苦,要么了不断,要么死得很难看,这样的例子在两年前比比皆是,只不过经历了如今这段千载难逢的牛市行情之后,人们忘记了昔日的痛苦而已。

  其实,赤子之心麾下的基金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它是借助于信托公司的平台推出的私募,人们将其称为“阳光私募”,也就是属于“半公半私”的基金。纯私募也好,“半公半私”也罢,它们与公募的证券投资基金最大的差别在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与操作风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公募基金则有一整套运作的规则和程序,在公募基金中,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无用武之地,组织的力量强大无比,这也是在这两年牛市行情中,公募的基金经理大量“私奔”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因素,也不完全是经济因素。

  在私募界中,钱是跟着人走的,人们之所以愿意将钱交给私募打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认人的,私募基金信托人的个人人格、理念、操作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是吸引社会游资的最大资本。而这种钱跟人走的运行模式对个人的操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公募开放式基金可以市价跌进面值、封闭式基金打折挂在盘面上也未必给基金经理带来什么压力,相反,基金套牢了赎回的压力反而减轻了,而私募却很难做到这点,不要说套牢,就是盈利小于公募或小于大盘涨幅就面临极大的压力。

  第二,老板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私募基金很实在,赚多少钱你基金经理才能提多少成,不像公募那般拿的是工资、奖金,但前提是你必须做出业绩来,当上证指数涨到3000点时相当一批私募为了不让“煮熟的鸭子”飞走,而出局保收益,这就是私募走一段吃一段心态的真实写照。

  第三,没有常胜将军,所以就很难有走得很久的私募。靠个人英雄主义支撑门面的私募,其先天性的缺陷就是个人的判断一旦失误就将陷入困局,在这轮牛市中,我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在两年前上证指数1000点时唱空的人最终竟然比唱多的人赚得更多。在1000点时看到光明、看到大牛市来临的人在当时真是“太有才了”,但好多人在2500、3000等点位出局了,而那些在在2500、3000点才醒悟过来的空头到最后却赚了牛市行情中最丰厚的一块利润。

  这就是中国私募基金的困惑,这还是在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中国私募最大的软肋还是在于它法律地位上的不确定性,“半公半私”的所谓私募是一种创造,但与公募基金相比,还是有点“后娘”养的味道,但至少不会带来法律问题,其他更多的私募那是不能出问题的,一旦操作上出问题,持有人一闹,这信托人就吃不了兜着走了。笔者有位朋友,在这几年来又做媒体又做私募,好不热闹,“5·30”暴跌,所管资金大幅缩水,持有人一举报、一闹,涉嫌非法集资,到现在还关在上海的看守所里呢。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