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人士:瑞银联手敛财说不够严谨但应重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07:00 深圳商报
分析人士指出有关说法不够严谨,但应该引起投资者重视 本报记者 傅盛宁 日前,某财经报纸刊登报道说,瑞银集团联手多家机构,在中国石油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集、拉升、减持、沽空手法,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报道说,从9月26日到11月5日中国石油在A股上市前,超过99%的中国石油H股为瑞银集团100%控制的资产或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顾问公司以及以其它组织形式存在的投资机构持有。 瑞银动作:减持后建议买入 在中国石油A股上市后,11月20日,瑞银集团控股的机构们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大举买入3.28亿股H股。与此同时,瑞银将中国石油股份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其投资评级上调的理由是: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及巴菲特退出后,股东结构发生变化;母公司可能注入对政治因素敏感的石油资产,例如,位于苏丹的大约500万桶可采石油储量,目标价位由12港元升至17.6港元。 在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后不久,瑞银集团账户自11月29日大举减持,持股比例从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12月17日瑞银集团的持股比例继续降至5.16%。而就在瑞银集团账户股票持续减持期间,瑞银研究报告继续唱多中石油H股。12月4日,瑞银建议趁国际油价调整时买入中国石油(0857.HK)。 专家说法:报道不严谨 “这篇报道不严谨。”昨天,香港道亨证券分析师吴杰针对这篇报道对记者说。他认为,说瑞银集团在9月底至11月买入中国石油,是为了获利套现的话,逻辑上很勉强。因为这个阶段,正是中国石油H股股价从11港元到19港元的阶段,股价上涨,只能说是大主力吸筹所致,不等于主力资金已经获利。上涨不超过100%,大资金想全身而出很难。 而11月5日后中国石油H股随着A股上市后的狂跌而下挫,基本可以肯定瑞银集团的投资多数被套。吴杰指出,报道说瑞银集团控股的机构11月20日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这时其A股已经跌去了10元,H股也跌到了14.60港元。9天后,H股仍在14.50港元左右,报道说瑞银的机构又大举减持。这更与赚钱没有关系。无论这部分出来的资金是9月底至11月进去的,还是11月20日进去的,都不能说瑞银赚了很多钱。卖出价与买入价相差无几,说是“割肉斩仓”还差不多。 截至12月21日,中国石油H股收盘价为13.84港元。如果11月20日瑞银增持的那些股票没有出来,已经亏损5.2%。 吴杰说,如果报道提供的那些数据属实,可以推断瑞银集团即使是胜,也是“惨胜”。瑞银下属不同机构对中国石油的操纵互相矛盾,有比较大的分歧。 外国大投行:有时念“歪经” 据香港某证券公司分析师张桥安介绍,目前,对香港股市经常发表评级报告的外国大投行,有花旗、瑞银、高盛、美林、摩根大通、淡马锡、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巴黎百富勤等十几家。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如邓普顿也时常发表评论。“这些评论应该看,但不可全信。” 张桥安说,外国投行有时也念“歪经”。当年中国建材2元多时,投行都不看好,等到涨到30多元了,外国投行却纷纷给予“增持”评级。这说明这些投行已经吸够货了,而此后股价果然下跌。 还有中国神华(1088.HK)回归A股后,股价暴升,瑞银认为其H股将涨到108港元,市场一片哗然。一些机构批评它煽动市场非理性情绪。后来中国神华H股涨到了57港元,现在跌到46港元。瑞银却没话说了。张桥安认为,中国神华A股被炒到84元,跟瑞银的误导不无关系。很多投资者说,H股都要到108港元,A股还早着呢,纷纷高价买进被套。 张桥安说,他多年投资港股的经验证明,所有的国外大机构都干过这种事,为了自己的利益,发表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言论。有时他们之间还彼此拆台,唱空对方的重仓股,希望其下跌后买入。外国大机构“斗法”,是香港股市一景。 不过张桥安提醒,并非外国大投行都不可信。如果多家投行同时唱多某只股票,这只股票的价格就会被推高;如果某只股票同时被多家机构唱空,其股价很快就会下跌。小市值股票更容易被投行的言论所左右。许多分析人士都认为,外国大投行也难免受市场所左右。当股价超出了他们的预言后,他们也被迫调高;反之也一样。“跟市场对着干,除非有过人的勇气。”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