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3万亿到30万亿 A股规模折射市场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00:49 证券日报

  中国证券市场新跨越·2007年终专稿 ㈠

  【开篇语】

  新年的脚步声近了。

  回眸2007,中国证券市场转折性变化所迸发出的空前活力举世瞩目。在2006年基本完成股改等攻坚任务的基础上,管理层继续以解决市场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着眼点,以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市场监管为保障,完善市场结构,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和整体竞争能力,努力构建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证券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可谓继往开来、“亮点”闪烁。

  站在2008年的门槛上,我们对中国证券市场新的一年同样充满了期待。

  为此,本报今起陆续推出“2007年终专稿”,撷取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呈现和将要呈现的八大“亮点”进行评述。敬请读者垂注。

  □ 本报记者 闫立良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岁末纵览中国证券市场,让人想起古人咏雪的名句。是啊,市场无私,一手托万家,参与市场的各方从交投中各得其所。当A股市值从两年前的3万亿元发展到目前的近30万亿元时,无言的市场告诉人们什么呢?

  “中国股市正呈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这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对今年股市做出的评价。

  事实正是如此。从

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尤其是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市场已然发生转折性变化。目前,A股市值近30万亿元,两年增长10倍,虚拟经济堪与实体经济比肩,在世界排名靠前的中国实体经济巨人身后,证券市场不再是侏儒。而在市场规模巨变的背后,正是中国资本市场战略转型显现成效。

  基础建设实现飞跃

  “新兴加转轨”,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

  近几年,管理层启动和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市场实现了由一部分股份可流通为基础的定价机制向股份全流通定价机制的转换,从而为上市公司不同股东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供了更为健全的机制保证;通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了股市发展的基础;对券商进行治理整顿,化解了行业风险;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投资比重已经占到市场的46%,成为市场的“稳定器”;加强法制建设,改进监管工作,推动市场创新,使得市场在“三公”的环境下获得健康发展。

  此外,上市公司采用国际通行的财务报表准则,有助于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和可比性;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望降低代理成本,改善经营效率;加大对企业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助于保护股东的利益;QFII和QDII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将国际上先进的投资分析框架、投资理念以及产品引入A股市场,促进国内股市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进入2007年,上述基础建设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在市场上充分爆发出来。

  融资规模是对市场活力最好的诠释。截至11月底,2007年共有105家企业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融资额高达543.16亿美元,超过了2006年同期企业境内外上市的融资总额。加上12月份中海集运等公司

股票陆续完成发行并上市,以及太平洋保险等公司股票即将在12月份登陆A股,今年中国企业境内上市融资额有望在去年全年2400亿元的基础上翻番。融资额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落户,1-11月融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上市案例有11个,融资合计466.29亿美元,占2007年境内融资总额的85.9%。

  市值折射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30.1969万亿元,短短两年时间增长了10倍。按照2006年我国GDP总额21.087万亿元测算,目前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超GDP总额已近10万亿元,证券化率也相应地由2005年底的不足20%提高到今年的143%。

  市场基础的夯实与经济持续增长共同催生了证券市场的高成长。上市公司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载体。国民经济近几年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体现在上市公司身上就变为了“加速度”。今年前三季度,具有可比性的1504家公司净利润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63.95%,而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为11.5%。

  我们欣喜地看到,2007年一批大型优质企业的回归、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上市,以及存量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使得上市公司的整体结构得到改善,盈利能力明显提高,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石进一步稳固。大量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从整体上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仅是各行业的排头兵,也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型国企回归A股,使得市场主体构成得到了极大优化。

  实践证明,以股改带动并深入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实乃“固本培源”之举,为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转型已见成效

  “

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和战略转型提出要求,反过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和战略转型要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服务。”来自证监会高层的声音贴近资本市场实际。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战略转型呈现多方面特征,令人关注。

  资本市场职能有了全方面的转变;市场从注重融资到投融资并重;从自拉自唱到更多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从几乎清一色的投机到投资与投机兼容;从只能仰境外市场的鼻息到也可以不看其脸色……这些积极变化正悄然出现在我们身边。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以及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市场各主体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都在发生积极变化,而这些变化为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必需的要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三年多的综合治理整顿,以29家创新类券商、31家规范类券商为主体的证券业新格局在2007年初步形成,中国证券业由此步入常规监管时代。综合治理引发的政策性重组只是券商并购重组的开始,在步入常规监管时代后,追求规模与协同效应的市场化重组将成为主流。

  2007年也是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断发展壮大的一年。各类机构投资者巩固了市场投资的主导地位,日益成为市场投资的风向标,并且朝着大型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境内外资本的融合已取得实质成效。4家合资证券公司、28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45家境外证券类机构设立驻华代表处、7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取得外资股业务资格、4家境外证券机构的驻华代表处成为沪深证券交易所特别会员、5家境外证券交易所在华设立代表处……这些都是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取得的成果。

  而从刚刚结束的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传出的讯息显示,未来中国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公司包括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允许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公司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债券。这将为我国资本市场实现全方位的战略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7年,场内外资金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共同追捧只是资本市场进入战略转型期的表面特征。管理层“必须始终注重解决市场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必须着眼于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的表态,并且以此为目标的实践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这才是市场进入战略转型期的最根本原因。

  “明年春色倍还人。”目前,国民经济正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无疑为资本市场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不竭动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