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鸿忠要武汉学深圳做"两型社会"的尖刀连和种子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23:44 21世纪经济报道

  武汉报道 本报记者聂春林 实习记者王传晓

  2007年12月17日,湖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宣布,湖北省政府已经正式接到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记者获悉,湖北省将成立专门的常设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试点,并即将启动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刚刚履新的湖北省代省长李鸿忠在新闻会上接受了本报的采访。这位执政老特区深圳达四年之久的学者型官员,又将面对打造新特区的挑战。

  <21世纪>:您之前从政的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风气之先河,您在深圳的经历,对今后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李鸿忠: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朋友对武汉获批"新特区"非常振奋。但也应该看到,这还有别于之前的深圳等老特区。

  在武汉综和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中,两型社会建设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它有别于深圳的指导思想。深圳刚开始创办特区的目的,就是要突破计划经济的藩篱中,杀出一条血路。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走的是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

  <21世纪>:怎么来理解"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李鸿忠:具体说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八个字可以分拆成四个方面的意思。

  综合是全面的,包括三大系统四大方面。

  配套,不是单方面的突进,更多的是产业体制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我们提出的五个一体化,加强武汉与城市圈内的其他城市的联系。这包括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环境生态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等。

  再就是改革。改革两个字,价值万金。这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灵魂。在我们资源、省情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诸多困难,惟一的道路就是靠改革。

  试验是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权力。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区,也是通过试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凡是有利于两型体制建立的,我们都大胆试验。

  <21世纪>:"两型社会"是对全国的普遍要求,对武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来说,是否有其特殊性?

  李鸿忠:16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但不可能沿海转内陆不转。所以,"两型社会"本来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题中之义。

  但由于沿海和内陆,发展阶段不一样。沿海先行一步,走过了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的过程。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比如深圳,就出现了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所以对于我们湖北来说,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体现了贯彻落实两型社会的自觉性。湖北资源相对充裕,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自觉进入两型社会,意义重大。

  <21世纪>:建设两型社会,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好"与"快"的关系?

  李鸿忠:大部队行动,需要尖刀连;大面积推广农作物,需要种子田。两型社会建设,任务艰巨,需要有人有地方走在前面,进行探索。就像当年深圳冲杀在前面一样,我们也要冲在最前面。

  我们没有GDP的数字上指标,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又好又快,好字当前。在我看来,粗放增长50%不如集约增长15%,因为前者叫增长,后者叫发展。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