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叶檀:货币从紧 银行资金会更加钟爱股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01:4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漫画 刘道伟

  ⊙叶檀

  央行将于12月25日实施上调存款准备金到14.5%,这一政策被视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从紧货币政策的第一声回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从紧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市场皆知的信贷紧缩。

  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银行资金主要会去哪里?投资市场。金融机构与股市牢牢粘结在一起,今后将更加密不可分。货币从紧政策是企业的痛苦,却很有可能是资本市场的福音。

  银行不能公开顶风作案,但有利润与考核的压力,还有投资者的增值诉求,原本追逐存贷利差在年初大放贷款的银行资金遭遇急刹车,势必会匆匆忙忙寻觅另一条生财之路,以维持银行利润不失。在行政性的贷款控制、银行的利润诉求与考核体系之间,确实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这是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合理规避”监管的市场基础。

  到现在为止,央行收走的流动性基本与今年因为外汇占款而发放的基础货币相等,银行手中的现金头寸并未减少。尤其对于拨备充足的上市银行,其现金流并不随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一起紧缩。银行信贷收缩,资金可能会加速流入同业拆借市场,转而进入股市。

  因此,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在新环境下寻找到生存之道,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目前已现端倪的有,绕开贷款的名义以行贷款之实,设立贷款基金信托计划;银企联合直接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小心翼翼地绕开贷款这一名义,大银行与大企业、城市

商业银行与本地有
竞争力
的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持股本不罕见,如今更是如日本楼市泡沫破灭之前一样,遍地开花。

  更多的银行资金会像吃了兴奋剂一般奔赴股市。监管层虽然一直禁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以防止连锁金融风险。但这一严重疾患始终未能治愈,最好也不过是稍有收敛。自有股市以来,除非股市低迷到毫无吸引力,银行资金入市就没有停止过。

  原因是股市利润丰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资金游猎于股市,从牛市刚开始时的信贷炒股到如今寻找一级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每到大盘股的打新时期,动辄冻结两万亿三万亿的资金,在短期内资金骤然吃紧,资金如此大规模地急剧搬家套利,也算是古今中外资本史上的奇观,尤其在没有融资融券、资金杠杆作用几乎为零的前提下,这样的自觉行动几乎就是为市场成本收益理论吹响的冲锋号角,也是新股发行机制存在严重不公的形象说明。

  银行设计出层出不穷的打新股

理财产品,向储户兼投资者推销,但银行主要扮演的角色是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信托、保险、证券公司这些打新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力军们则成为主要借入者。通过短期拆出资金,银行在两周可以获得5%一7%的收益,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利率。毫不奇怪,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走势图与大盘股申购冻结期惊人地吻合。

  在9月至11月的3个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走势图上,每个月都会有一天的7天期拆借利率突然飙升至当月的最高点,如9月25日、10月26日、11月21日,这3天分别为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A股的网上申购日。三只新股冻结的资金量一个比一个多,分别达到创记录的2.67万亿元、3.37万亿元和3.383万亿元。这说明有无数的资金参加新股赶海的统一行动,而其中出大资收大利的就是银行。

  对银行来说,这样的选择倒也理性,不能想象一家市场化的银行舍得放着如此一本万利的生意不做。除非打新股不再是无风险收益的风水宝地,失去收益,银行自然兴趣索然。顺应市场人士呼吁,改变新股发行机制,使之更为公平,是给金融机构去打新股邪火的治本之道。

  对于监管者而言,监管逐笔拆借资金用途本就难于上青天,更含糊的是,打新股是否等于监管层所说的“炒股”也没有定论,在这条密封的利益链条中,券商、保险公司等机构与银行显然是同一条战壕中的战友,变通的手法可谓层出不穷。

  从信贷到股市,在货币流动性绝对过剩的情况下,市场总会有各种办法来为贷币找到出路,这也许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绝非政策初衷,却能以最便捷的办法得到最多利润。当行政的刚性手段遭遇到市场主体的柔性抵抗,在大多数时间会被化骨绵掌在不经意间化解,这也是监管之难的重要原因——与市场本性相逆。

  (作者系每日经济新闻评论主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