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机构共赴私募股权投资盛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5:4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徐晓巍 中国PE市场的繁荣已并非虚幻。2007年,中国见证了PE市场瞬间崛起的辉煌。这场盛会才刚刚开始,越来越多的本土PE已开始扑向这场过去由境外PE独享的大餐。 PE潮起 根据国内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研究集团清科12月6日发布的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作为投资创业型企业的风险投资VC (Venture Capital),截至今年11月,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31.8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79%,其中外国的风险投资商占据了近80%的份额。 而作为投资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PE(Private Equity)而言,今年前11个月国内私募股权投资整体规模达到了124.86亿美元,该投资规模占了全球私募股权投资总额的1.5%左右。参与完成这些投资的私募股权活动的机构数量达105家,投资案例达170多个。PE募集的资金是VC的六倍。 清科创投CEO倪正东表示,今年在中国的58个PE基金中,74%是美元基金,16%是人民币基金。预计今年全年PE投资是125亿美元,去年是130亿美元,整个PE投资基本上持平。 同时,VC也越来越PE化。很多传统上的VC机构介入PE业务,而许多传统上被认为专做PE业务的机构也参与VC项目,在当前实际业务中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 所有的数据都明示着,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 风险投资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创始人张帆12月6日在出席“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时表示,红杉资本旗下的两只基金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全面投资中国企业,这两只基金的总规模为7.5亿美元。 对此,倪正东表示,在未来的5年,中国很有可能投资额达到50亿美元,5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是美国投资额的五分之一,中国现在30亿美元是其八分之一,而在2002年统计的时候,我们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 本土跟随 数据显示,2007年的前11个月,中外创投机构在国内新募55只基金,共募集资金54.22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1.0%和36.5%。其中,本土创投新募30只基金,高出外资创投的21只新募基金数,大有逆转以往外资创投机构主导国内创投市场的气势。 软银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对于越来越多涌现出的本土PE表示,“我们在一些项目上可以感觉到,一些中国的本土VC和投资人的竞争。从今年开始,我们开始在一些项目上碰到一些中国的本土投资人,这在以前很罕见,基本上95%以上的投资我们都是唯一的投资人。” 从投资主体来看,外资创投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2007年前11个月,外资创投共投资290个案例,投入资金25.30亿美元,分别占投资总量的67.8%和79.5%。从募资金额来看,外资基金仍以38.76亿美元的新增资本量领先本土创投。 对此,倪正东表示,“人民币的VC、PE基金越来越活跃,他们也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在未来的五年,不可能成为主导性的投资者。” 倪正东指出,VC、PE在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二波的竞争,第一波的竞争中有很多公司在中国非常的成功,现在第二波的竞争又开始了,更多的基金进入中国,我想市场一定会有一轮重新的洗牌。 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目前掌握市场主导权的外资PE显得胜券在握。软银赛富投资基金阎焱表示,“我们非常的欢迎这样的竞争,这样的竞争也让我们对一个企业的质量,要求我们为企业带去的附加值更高,对我们的团队要求也更高。” 凯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欣表示,“去年我们投资了安信地板,我们投资的时候,公司在国内做得非常好,而他的出口比例还占不到他的1%,我们觉得在中国这么好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做到国外去。今年我们通过凯雷的网络介绍美国顶级的分销商,将他的产品引入到主流的境外渠道中,他今年的境外销售将会达到10%。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知识和凯雷广泛的国际的网络来帮助本土公司更快地获得国际认可。” 现在,几乎所有的外资VC和PE都声称可以为投资企业提供除资本输入以外的增值服务,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自身已经积累的资源为企业在全球平台上选择战略合作伙伴。而这种国际性平台是中资PE、VC望尘莫及的。 软银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表示,“我觉得现在国内的风险投资主要在早期投资,他做的东西规范性差一点。其实风险投资是很制度化的东西,你可能一时得到成功,但是最后的结果一定不是好的结果。” 除运作不规范外,与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相比,本土私募股权基金还有很多客观上的弱势,如资金实力和投资经验不够雄厚,所投资企业缺乏通畅的退出渠道等。 在国内PE中,从规模上看,唯一可以和国际PE竞争的是产业投资基金这种官办PE。以已经获得批准的渤海产业基金为例,其资金总规模200亿元、首期规模即有60亿元。9月刚获批筹建的5只产业投资基金,广东核电新能源基金、山西能源基金、上海金融基金、四川绵阳高科基金、中新高科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上海金融产业基金的规模为200亿元之外、绵阳高科产业基金规模为60亿元,其余三只产业基金规模均为100亿元。 挟此巨量资金入市,官办PE绝对是重量级选手。然而官办PE却依然面临着如何在政府干涉下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困境。 合作之道 本土VC、PE在目前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形下,不断尝试着寻找与外资合作的空间。 江苏某民营投资公司董事长向记者表示,“我们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我们在从事工作中发现,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和当地的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觉得品牌上有非常大的劣势,如果说有机会可以和顶级机构有合作的机会将是非常重要的,并一直在寻求这种机会。” 诸多国际主流创投也在开始本土化,通过各种形式实现“落地”。包括以GP身份与本土合伙人共建中国基金(如Sequoia China Fund),与本土伙伴建立合作基金(如IDG-Accel China Growth Fund),国际GP成为中国LP(如Mayfield投资金沙江, 3i投资鼎晖,Sierra投资戈壁, GreyLock与NEA 投资北极光)等等。 而目前中国本土PE也多是 “混血儿”, 采取本土GP+国际LP架构, LP主要是外资,机制上与国际接轨,实施合伙人制,但具体执行时还是中国特色的董事会下的CEO制。如弘毅投资、CDH鼎晖、中信资本等皆是如此。 然而对于这种合作,一些外资机构也表现得十分矜持。 贝恩资本董事黄晶生表示,“如果国内本土的投资基金愿意和我们合作我非常愿意。但是我自己经历过一个经验,是我曾经和国内一个新成立的基金合作的经历,他在合作的时候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他的要求是这样的,我给你介绍一个项目,你得付我钱,然后所有的经济调查都是我们来做,做好了以后他再跟投进来。我觉得跟投就是跟投,不要有一个项目的发现费用。” 对此,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阎焱回答得更干脆,“我觉得肯定是很欢迎这样的合作,但是我个人对这种合作是比较悲观的,因为国内的VC和国外的VC在价值观上差距非常大。合作可能只是在某一个项目上,长期的合作一定是会分手的。” 商务部中国投融资筹备委员会委员卫战胜对此评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垒战中,外国PE不会怜悯中国PE。而中国PE在没有软资本的配合下,纯属炒作概念,或成为二道贩子,收益性不会太大。等海外资本在国内把PE的市场通路都健全后,国内PE只能在市场边缘走街串巷吆喝去了。” 本报记者 钟志敏 摄影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