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记痴迷的三栖投资者朱晓华:邮票、股票、石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8日 20:02 红周刊

  应健中

  要不是老朋友李双成的引见,我这个“老上海”还真不知在上海沪太路 1012 号内竟然有一个在全国闻名遐迩的营业面积达 100 亩的石头市场。 老李领我走进了一家名叫“天一石馆”的店铺,我仿佛是刘姥姥跑进了大观园,看着硕大的店堂内处处的奇山异石而惊讶。

  老李是这样跟我介绍店铺主人的:“朱晓华,‘天一石馆’ 总经理,现在同时做三种生意:一种是做什么都没有的电脑符号,一种是做东西最轻的生意, 还有一种是东西最重的生意,这三种生意就是股票、邮票和石头。”这一说我就乐了,在三栖生意场上游刃有余的人我还真没见过呢!股票这个电脑符号来无影, 去无踪,人是在数字世界中生存;方寸世界的邮票, 也曾是一番搏杀激烈的投机天地; 而如今站在这个石头世界中,我脱口而出“黄金有价,钻石无价”,朱晓华听到后马上纠正:“钻石也是有价的。 玉无价,石头无价。 ”

  最后只出不进的邮市

  一听说朱晓华最早是做邮票的,我的谈兴就上来了。 我说:“我小学三年级开始集邮,那时的集邮不像现在炒来炒去, 那时收藏的是盖销票,记得我买了纪念邮票后,寄给宁波乡下的外婆时, 在信里不忘写一句,回信时将邮票剪下寄来,我外婆就经常帮我做这件事。等邮票寄回时就放在温水中浸泡,然后将邮票洗干净后收藏,那时做这件事真是很有趣的。 ”朱晓华一听,也来劲了,说,“那时有张纪念邮票《毛主席去安源》,邮局规定邮票上不能盖邮戳,我就将邮票洗干净后寄来寄去,一张邮票寄了10多个来回!”

  这些幼时的趣闻打开了朱晓华的话匣子。 他和我是同龄人,中学毕业后去了上海郊区崇明的前进农场。从农场回城里后在企业工作,后来企业不景气,于是带着几个老同事出来创业。

  由于从小喜欢集邮 (那时是纯粹的收藏), 朱晓华想这集邮里头也有好多学问,如果将老百姓手中收藏的邮品流通起来,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商机。 于是,朱晓华带领几个职工创业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开办了后来在上海滩上很有名气的“交运邮社”。

  “啊,交运邮社是侬开的啊?”听到这儿,我惊讶地叫起来。

  “是啊,最早开的地点在新闸路427 号,后来搬到了黄河路 301号。”

  “我知道,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的,小小的门面,只有10 多平米,那时在收藏中发现缺哪套邮票,或者一套邮票中缺哪张,我就到那边去买,拾遗补缺。 说起来,老兄你那时候就赚过我小钱的呢!”我开玩笑地说。

  朱晓华也笑了,“其实,当时你买的邮票不是我自己的邮票,而是人家在我这儿寄售的,只要集邮者拿过来,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都会帮他寄售,这样既丰富了邮社的品种,成交后我们也能提成”。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朱晓华就做起了经纪业务。

  “那么, 在邮市中你们做自营吗?”我好奇地问。

  “当然也做,看到好的品种就用自己的资金买下,然后捂到行情好时出手。 此外,我还在邮市中做一些创新业务,比如说,那时市场中有一种手绘封很抢手,就是当一套新邮票出来时,我们请邮票的设计者在信封上画邮票,由于是一件画作,价格比较高,那些高端的收藏者喜欢收藏。 那时有的比较珍贵的邮品还可以通过拍卖出售哪! 由于邮市行情好,交运邮社很是热闹, 那时上海电视台的‘每日邮票行情’ 都是我们提供的。呵,现在想想这个市场真是太可惜了,说不行了就不行了。”朱晓华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对给他人生带来第一桶金的邮市的留恋溢于言表。

  我说,我基本上集全了1989 年以前的新中国邮票,1990 年后再也没有去买过邮票, 有时打开邮册看看,这是一部历史,除了邮票本身的故事之外,当初收集这张邮票时的人生片段也会历历在目。朱晓华连声认同:“是啊是啊,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这种经历,也没有这种感受了!”他说,他现在手中还有许多邮票,那家曾在上海闻名遐迩的 “交运邮社”直到现在仍在营业,不过已从黄河路迁到了新客站售票大楼。尽管邮市已极度萎缩,邮社经营惨淡,但这个市场还是有一批忠实的收藏者。为了这些客户,也为了职工的利益,朱晓华仍坚守着这个“最后的阵地”。

  我问朱晓华:“在邮票市场那么多年,到最后是赚还是赔?”他说:“算总账当然是赚的,否则的话,我无法做股票,也无法收藏石头,但是手中也套牢一大批东西,股票套牢可以放着, 邮票套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晒霉, 保管不好的话会成为一堆废纸,目前在邮市中基本上以出为主,局部品种上还是割肉的,这割肉比股票割肉还难受。”

  “那你觉得是做方寸世界的邮票有劲还是做数字世界中的股票有劲?”我继续问道。

  朱晓华想了会儿,认真地回答道:“从收藏角度来看是做邮票有劲,从博弈角度来看是做股票有劲。 ”

  如今进进出出的股市

  在邮票市场中干得如痴如醉的朱晓华, 不由自主地就占据了这个市场中相当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邮市中结识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各级官员,“以邮会友” 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料,从1997 年开始,中国的邮票市场一落千丈, 很多人在这个市场中血本无归,简直没法用“熊市”的字眼来评判这个市场,因为这个市场中已经没有了牛市。更令那些投机者绝望的是,邮票这种古老的通信方式逐渐淡出了人类的视线,邮市因此经历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朱晓华在邮市和股市的权衡中,内心也曾激烈抗争过,但最后无奈之下, 只能把投资的主战场逐渐转移到了股市。

  朱晓华是 1992 年开始介入股市的。与众多那个年代的股民一样,在股市中的第一桶金来自股票认购证。他花600元买了20份当年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用认购证中了新股后,上市就抛。当时买 100份认购证平均可赚 50 万元,这 20份认购证大约为他带来了 10 万元的盈利。

  不过激发朱晓华做股票热情的,并非是认购证带来的赚钱效应,而是由于当时开在黄河路上的 “交运邮社” 隔壁正好是一家证券营业部。朱晓华说,这家证券营业部的名称写出来想必现在的股民听也没听说过:中国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证券营业部, 那时上海的股民将这家营业部简称为“有色证券”。 他这么一说, 我倒乐了,连说:“我知道我知道,有一次他们营业部请我去讲课,那时股市不景气,老跌,上证指数跌到 500 多点,那时你们‘交运邮社’幸灾乐祸, 在门口挂出一个大牌子——股市大跌,邮市机会多多’。而这块牌子就对着营业部的门口,每一个股民经过这儿都会发出苦涩的笑声。”

  我这一说,朱晓华更乐了:“应先生到底是老资格了, 这点市场轶事都记得那么牢,《上海证券报》记者还专门来拍过那牌子的照片,并且配发了一条新闻。 那家营业部的老总也是我的好朋友,后来跟我说:‘朱先生帮帮忙好吗,将这块牌子拿掉,你也是在我们营业部开户的,股市不好,你也没什么好处呀!”

  朱晓华回忆道:“那时候两家店面很有意思,股市不好,我邮市生意就好,股市生意一好,我的邮票就卖不出去了。所以邮票生意好时,我就在自己的店堂内做方寸世界的生意, 而一感觉到邮票生意不好了就跑到隔壁去做股票,呵呵!蛮灵的。”

  我问:“那你的主要精力和兴趣放在哪边?” 朱晓华说还是在邮票上,毕竟已经做得很熟了。但是实在没有办法,1997 年后看着邮市萎缩,好多人都破产了。

  从此以后,中国邮市少了一位干将而中国股市则多了一位普通的股民。 在这两年大牛市中,朱晓华切切实实地分享了一把牛市的喜悦。他说比较成功的几次操作是:在大秦铁路上市时 5 元多进去的,翻了一倍出来了,股票没有捂牢,现在都 20 多了;民生银行 4 元多进去的,10 元多就出了,也没捂牢;还买过苏宁电器保利地产,结果都没捂牢。 说起股票时,朱晓华既不懊恼,也不亢奋。不过,他承认,有几只股票提前抛了,主要是发现了一块值得收藏的石头,这种机会是过了这村没那店的,所以把股票提前“走”了,有时想想也蛮可惜的。

  打算只进不出的石头

  我一再跟朱晓华声明, 我不懂石头, 对石头收藏的理解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看过一部电影《疯狂的石头》——他说这有点夸张了,石头实际上并不疯狂; 还有就是我在台湾 “故宫博物院” 看到过两件堪称“镇馆之宝”的石头:一件是翠玉白菜,很难想象那是一块石头;还有一件是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红烧肉,看了真想上去咬一口。朱晓华说:“是呀,这种稀世珍宝是难以用价格来衡量的。 ”说着,他拿了一块石头给我看, 一块巴掌大的石头像一只刚蒸熟的大闸蟹。朱晓华得意地说:“这块石头不比那‘红烧肉’差吧?”

  朱晓华涉足石头收藏的时间并不长,也就 3 年多。 短短 3 年时间,他已经在这个圈里小有名气,2004年就荣获了第六届全国奇石展的金奖。 我纳闷地问:“有人做了几十年都没获奖, 怎么你只做了几年就出手不凡?“

  朱晓华的回答令人深思:“实际上投资的基本道理都差不多。当初集邮时, 不懂投资的人拣最便宜的邮票买,而懂投资的人就拣最贵的‘梅兰芳小型张’买,最后最贵的涨得最好。后来买股票,当初的‘老八股’,当城隍庙价格在800 元时,电真空只有100 元 1 股,没经验的人就买电真空,而老手就买城隍庙,结果城隍庙涨到10000 元 1 股,而电真空涨到800 元就涨不动了。 我现在收藏石头,也是按这样的思路,要么不收,要收就收最好的。”

  我接着追问:“你收了几千块石头,那资金不就全部‘搁浅’了吗? ”

  朱晓华自信地说:“我现在在邮票上是只出不进,在股票上是进进出出,而在石头上是只进不出。我现在还没到以石养石的地步,而是以股养石,只要在股市上赚钱了就拿出盈利部分去收自己喜欢的石头。”

  我还是有点不解,问:“那收了这么多东西也要有地方放啊,这也需要成本呀,一年20 多万呢!”

  朱晓华很干脆地说道:“我现在已经有了一条很好的经营路子,那就是租赁,比如一家五星级宾馆大堂中要有一块镇馆之宝,他们看中的一块巨石开价300 万,他们就不敢接受,但我租给他,每年付点租赁费他们就很乐意接受了,而且我还可以年年给他们换一块,这个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

  我跟朱晓华说,上海有家饭店叫“鲜墙房”,老板是一个旧家具的收藏狂,收到后来实在没地方放了,就干脆自己开一家连锁饭店,这些原本在仓库的旧家具统统成了饭店的摆设。朱晓华笑了,说:“我也有这个打算呀!除此之外,我还想开一家个人博物馆呢, 将个人财产变成可以让公众欣赏的物件。”

  我还是难免有点 “窥私欲”,忍不住问:“你现在到底多少身家?”朱晓华的回答出乎我的意外:“无价。因为石头无价。 上海滩有身家的人多的是,我不跟别人比,因为没人像我那样如痴如醉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