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欧贸易在合作共赢中消除摩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 05:3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卢铮 郭凤琳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可以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形容。从2004年起,欧盟始终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尽管近来双方在汇率、贸易失衡等方面存在分歧,但专家表示,中国对欧盟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由全球产业转移而导致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而不是由于汇率因素主导。双方经贸摩擦应在对话框架下加以解决。

  汇率不是贸易失衡主要因素

  对于备遭欧盟批评的

人民币汇率问题,专家指出,汇率问题确实对中欧货物贸易的不平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今年以来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情况下,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增长了15%,而在人民币对欧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自欧盟的进口增长得更快,达到21%,如果认为汇率是中欧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则在经济学上解释不通。”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表示。

  李钢认为,中国对欧盟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由全球产业转移而导致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为917亿美元,今年1-10月顺差则达1028亿美元。但在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中,95%是加工贸易,且其中81%是由外资企业的出口造成的,因此单纯以原产地规则统计出来的顺差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双方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平衡状况。

  此外,跨国公司价格转移也是呈现贸易失衡的原因。李钢指出,有些跨国公司通过出口高报和进口低报向处于减免税期的企业转移利润,或者是通过出口低报和进口高报使已过减免税期的外商投资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状态,以此达到避税的目的。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则认为,这与美国经济放缓有关系。“美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也迫使很多中国出口商寻找新的出口地。”何帆表示。此外,中国的劳动力以及其他要素价格廉价,也导致加工贸易向中国转移。

  以合作对话化解矛盾

  对于中欧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专家指出,应从战略和长远眼光来看,通过对话能够达到减少分歧、解决问题的目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能激化矛盾,双方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审视现状,面向未来重新定位,并藉此作出政策上的相应调整。

  李钢认为,未来中欧经贸关系还将在快车道上运行一段时间,预计今年双边贸易额将达3300亿美元,2010年有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包括航运物流在内的双边服务贸易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双向投资更加趋于均衡。

  中国呼吁欧盟取消高技术出口障碍。“欧洲应在军售解禁问题上再进一步,中欧在两用产品与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将对促进贸易平衡有很大帮助。”李钢说。

  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梁艳芬也指出,欧盟的问题在于自身,一个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是不会惧怕竞争的。欧盟可以采取扩大欧元使用区,提高欧元标价权,提高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欧盟应思考自身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内改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欧盟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何帆则指出,中欧应建立和加强双边的协调对话机制,此外还应该有一个非正式的沟通机制,以解决潜在冲突和矛盾。

  加强合作也在于互相关照对方诉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欧盟在贸易方面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壁垒、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应当同欧洲多协商、沟通。“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应简单归咎于汇率。”李稻葵说。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