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工贸易使顺差“虚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05:3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王栋琳

  10月,又有270.51亿美元顺差“登陆”中国。不过,巨额顺差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加工贸易。顺差没有全部装进我国居民的“口袋”,却加剧了国内资源、流动性过剩等矛盾和国际贸易摩擦。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10月份一般贸易顺差额只有106.45亿美元,占比不过39%;其余主要部分是加工贸易和少量其他贸易顺差。仅“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两项贸易,顺差就达到242亿美元,占比达到89%。

  近几年来,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共计1125.3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项下累计顺差达到1105亿美元。这些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为84.2%,国有企业仅占10.2%。

  专家认为,加工贸易居高不下,使得顺差规模看起来很庞大,但从国民真正受益程度来看,却大打折扣。中国成了外资企业利润临时停靠的“港口”。

  从增长速度上看,10月份进出口增速“反转”,出口增速达22.3%,低于进口增速25.5%,但10月顺差总额为何仍高?原因是,促使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的主要是一般贸易,而不是占主体的加工贸易。10月份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是21.2%和37.2%,出口增速大大低于进口增速。而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仍略高于进口增速,规模最大的“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是19.7%和15.8%。这决定了10月顺差仍然很大。

  巨大的贸易顺差目前当然不受欢迎。因为无论外商怎样处置其获取的利润,例如存银行、再生产、进行投资,只要其收入不汇出国外,依然会转化成为中国国内的流动性,助推资产价格上涨、加大流动性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同时,巨额的顺差成为国际社会指责中国

汇率政策的“话柄”,并引起种种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

  外商企业之所以愿意到中国开办企业,大多看中中国较低的资源、劳动力等成本。如果这些所谓“优势”持续下去,只会加重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负担。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必须改变目前的外贸增长方式。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