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另眼看美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05:3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王成盛 陈静 国庆节期间,一位在广东某上市公司担任要职的朋友突然打电话告诉记者,他已经辞职去美的电器工作了,新职位比原先低了很多,是一个普通职员。惊愕之余问其缘由,他简单地答道,这里机制好,今后上升空间大。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在两年前,另一位朋友从美的电器离职两年后,重新又回到了美的,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转了一圈,还是美的好!” 地处广东省佛山市北滘镇的美的电器,虽偏居一隅却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路人马趋之若骛。美的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形成了一套高效运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只要有能力就会很快被发现并委以重任。 现年40岁的公司总经理方洪波是家电行业中有名的少帅,29岁即升任美的空调国内营销部总经理,被外界戏称为坐直升飞机上来的老总。但在美的,这种老总却举不胜举:张河川(美的日用家电集团总裁)、周正芳(电扇事业部总经理)、黄健(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来(家用空调事业部总经理)等等,他们在美的有着共同的经历,20多岁加入美的,30岁上下便担任事业部一把手,麾下产品每年创造着数十亿、上百亿的营收。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高效的管理,最核心的体现之一在于对人才的吸引力。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是想表明经过几十年的磨练,作为国内制造企业的优秀代表美的电器,拥有一套优质高效的管理机制。而这套高效管理机制又根源于美的电器的清晰的产权结构。 遍观与美的电器在同一梯队的海尔、长虹、TCL、海信、格力等国内上市的家电巨头,作为唯一的民营企业,美的电器虽显得十分孤单,但前景无疑较为广阔。 不可否认,很多国有控股的大型家电企业同样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但更不可否认的是进一步的产权制度变革成为悬在这些国有控股企业头上的一柄利剑,而很多企业正是令人万分遗憾地倒在了这柄利剑之下。 2001年成功进行的MBO,让美的电器摘掉了悬在头顶上的利剑。也正因为如此,美的电器成为众多投资客的香饽饽! “美的电器拥有15年的行业经验和积累,连续15年盈利;主要产品在各自领域中或是中国第一、或是世界前三,符合‘数一数二原则’;产权清晰;拥有优秀、稳定的经理人团队。”此前准备入股美的电器的高盛集团如是评价。 对美的看好的还不止高盛一家,据美的最新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美的电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QFII占据了七席,合计持股占流通盘的19.39%。而更令人吃惊的是,按照第三季报公告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资料显示,国内A股家电类上市公司中QFII只出现在美的电器上,其余的一家也没有。 境外投资机构对美的电器的青睐由此可见一斑。而问及原因,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QFII研究人员认为,美的电器和其它家电企业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投资硬伤,从各个方面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巨头的潜力。美的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下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对美的电器的投资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更是对中国制造的战略投资。 看好美的,除了内因之外,整体行业环境也支持着美的电器进入一个质变的过程。经过前几年的无序竞争,中国家电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行业整合,形成了寡头竞争时代。伴随着这个时代的来临,各个家电企业也摈弃了以往只求市场占有率,不求利润率的做法。家电企业普遍要求一个合理的利润率,这从客观上优化了整体行业环境,非常有利于家电行业的长远发展。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转眼之间已经将近30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的产品业已行销全球。很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中国真正能够称得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企业少之又少。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大浪淘沙,中国制造目前正经历着一个由量到质的飞跃,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类似于日本的索尼、松下或者韩国三星之类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家电制造巨头,最终会在中国多起来。美的电器能否在将来名列其中,非常值得期待。 根据美的集团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美的集团将实现1000个亿的销售收入,50亿元的净利润和50亿美元的出口。“我从来没有说过1000亿对美的意味着什么。美的的1000亿是实实在在的,它意味着美的将进入世界500强,意味着美的要进入白色家电亚洲前两名、世界前五名。别人要用几代人、上百年才能做到,我们是一代人、几十年就完成了。”美的的老板何享健豪情万丈。 Observation ■ 记者观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