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拟跨区域+IPO 成都商行功力尚欠火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13:1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熊宇家 成都报道

  成都商业银行(下称“成都商行”)的增资扩股,足足五年才小有斩获。

  日前,成都商行与丰隆银行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出资19.5亿元,以每股3元的价格认购前者6.5亿股,占总股本的19.99%。

  10月30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董事郭令海宣称:“丰隆银行将助成都商行在3年内实现上市。”而成都商行董事长毛志刚则表示:“成都商行同步启动了跨区域战略。”

  “签署了意向性协议,双方跨出了合作的关键一步。”重庆银监会衡向的置评是,“‘跨区域+IPO’必须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不排除双方有炒作的嫌疑。”

  增资扩股路

  “成都商行获得19.5亿,增资扩股路既辛酸又漫长。”成都商行金融部相关人士称。

  据了解,2007年春节后,成都商行采用不公开定向溢价发行方式,向境内外投资者增发股份,用增资部分的溢价部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此次增资扩股,只花了3个月时间。”毛志刚称,但他不得不承认,是成都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引资的结果。即便是这样,成都商行多年积淀的历史包袱依然沉重,部分指标亟待改善。

  成立于1996年12月30日的成商行,以44家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由成都市财政局、企业法人和个人共同发起,注册资本12.51亿元。

  2001年9月,成都商行联手上海商业银行,有望化解部分不良资产,但遗憾的是此事夭折。

  2002年11月20日,央行批准成都商行增资扩股方案,成都商行迅速启动8亿元的增资扩股方案,引进外资、跨区域经营、IPO上市等,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被成都商行提上了议事日程。

  此消息一出,2003年春,国内大连实德、境外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等众多买家,纷纷前来与成都商行洽谈合作,但最后均未成型。

  上述增资失败后,“成都商行改为全员持股的增资模式。”接近成都商行高层的人士私下说:“当时成都商行正式员工2011人,员工人均持股金额达到12万元,但此方式风险极大。”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全员持股同样遭到失败。其原因是,央行《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吸取自然人入股有关问题的批复》规定,内部职工认购股份不得超过城市商业银行的20%,单个员工比例不得高于0.5%。

  10月30日,成都商行与丰隆银行签署了意向性协议,这段引资路算是画上了句号。丰隆银行隶属于马来西亚金融巨头丰隆集团,总部位于吉隆坡。据悉,始创于1905年的丰隆银行,1994年10月在吉隆坡交易所上市,资本总额为16亿马来西亚元,股东资金约45亿元,零售业务占57%,在马来西亚拥有21%的零售消费市场占有率。

  “跨区域+IPO”尚欠火候

  丰隆银行董事郭令海倾向于助推成都商行A+H同时上市。不过,分析师却对此并不看好。天相投顾分析师石磊表示:“‘跨区域+IPO’,对成都商行来说,时机还不成熟。”

  据了解,此次成都商行增资扩股完成后,资本充足率达到13%左右,不良资产率降至3%以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很严格,丰隆银行持股成都商行总股本达19.99%,而下一家投资者不得超过0.5%。”衡向说。

  根据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要求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金融机构,应具备“最近一年年末总资产原则上不少于100亿美元”、“国际评级机构最近二年对其给出的长期信用评级为良好”、“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等条件。

  对此,西南财大李力教授提醒说,与《管理办法》相对照,要投资成都商行,难度还是有的。既然如此,成立数年的成都商行(满足股份公司成立3年赴港上市条件),净资产积累是否超过香港主板4亿港元的要求呢?

  截止2007年9月底,成商行存款余额433.03亿元,贷款余额292.98亿元,总资产达到504.48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

  知情人士分析,从IPO前期费用来看,如果成都商行去H股,前期费用在40%以上;如选择A股,直接费用约占募资额的5%左右。

  不仅如此,“IPO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上市之前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投资顾问毅力分析,如成都商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度,股权结构过于繁琐,要想完成上市辅导、

审计、包装等过程,时间之长可想而知。

  与之比较,跨区域经营,成都商行将会面临内控、人才和环境等风险,如何与异地政府、管理协调等都是一个难题。“在成都地区,毛志刚有了‘根据地’,如果跨出区域经营的话,尚需量力而行。”石磊提醒。

  据了解,在未来三至五年,成都商行分支机构将覆盖四川和西部主要中心城市,变为中国西部最大规模城市商业银行。但衡向就此表示:“成都商行要跨区经营,监管当局还有一道门槛。”

  然而,按毛志刚的说法,成都商行将是“裂变式”的。实际上,成都商行的“软肋”依然存在,最明显的是业务种类过于单一和传统。

  “成都商行95%以上的收益是靠利息收入,中间业务基本空白。”一位熟悉成都商行的人士私下透露。“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

银行卡、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产品上。近几年来一直徘徊在5%左右,增长乏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