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德勇:观点说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05:3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价值发现者”系列之四 □本报记者 任晓 王德勇最近几次的登场都充满激情:《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伟大的成长》……这些调研报告或演讲的标题充满气势,也很高调。一个高昂前行的行业——房地产业;一个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团队——中信证券。这些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王德勇? “我研究的行业千夫所指” 1998年底,王德勇房地产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开始了在西南证券做研究员的职业生涯。2004年,他加入了中信证券。 和大多数研究员一样,王德勇对证券市场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在投资理念方面还不成熟,市场以散户为主,并不太流行价值投资理念,研究员在挖掘行业机会、公司机会层面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在那段时间所做的工作与证券研究并不相关,做的是行业内的东西,编行业指数,给房地产协会政策制定提供建议,为地方政府作行业发展政策建议,帮很多公司做战略顾问,提供发展战略,而不是在上市公司价值分析方面。”王德勇说。 2003年,机构投资者开始兴起,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重大变化,价值理念开始深入人心。研究员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开始提高。 作为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监及房地产行业首席研究员,王德勇描述自己的工作是“比较紧张的”。每天他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他需要面对行业内的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了解行业内的情况;去房地产上市公司调研;还要向大量投资者介绍投资观点,开展公司内部的投行业务。围绕产品的形成——研究报告,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分析、得出结论,向市场推介,让市场了解自己的观点。 从业9年来,王德勇先后公开发表了文章几百篇。在房地产行业备受瞩目、房价高居不下、开发商“千夫所指”的今天,研究员的每个观点,都犹如重磅炸弹,能够引起各方面巨大的反应。研究员的观点需要被市场印证,也要赢得投资者的认同。值得庆幸的是,王德勇的观点,总是能够被市场验证其正确性。 “对房地产行业研究全面、深入,方向判断准确,研究独立性强”,是业内人士给他的一致评语。 “让老板想见我,需要见我” 从业9年来,王德勇几乎跑遍了所有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有的欢迎研究员去调研,有的则缺乏热情,而且不同的阶段,对研究员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比如万科的投资者关系搞得非常好,公司的透明度也比较高,欢迎大家去沟通交流。” “公司面临特殊情况,如有重大的资本运作前,重大人事变动、管理层激励机制出台前,这些时候不欢迎调研;当上市公司希望与资本市场有沟通、进行融资的时候研究员都比较受欢迎。一般公司都欢迎研究员年报后去调研。” 用王德勇的话讲,调研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充满变数。 “去上市公司调研的时候分两种情况:一是研究员要了解这个公司,问很多问题;另一种是,利用自己的分析判断,告诉上市公司它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做哪些改进。这样与上市公司进行互动,公司会非常欢迎。” 王德勇认为,房地产公司的调研是非常难的。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老板的想法和公司的战略非常重要。而研究员想了解这些就很难。王德勇强调,一定要见到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研究员一般都很难做到这一点,但王德勇有他自己的法宝:“我的经验是要让他来见我,想见我,需要见我,而不是说我要见他。” “我有些想法,他认为有必要、非常有必要见我。调研一方面是我的需要,另一方面他有强烈的需要来见我。当你对这个行业认识比较深的时候,对上市公司提出一些建议时,上市公司会考虑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对上市公司价值的提升本身也有好处。发现价值,通过改进提升价值,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实现和上市公司的良性互动。调研才会真实、全面、深入。” 这种深入、互动式调研被大多数分析师称为“投行式研究”,十分考验研究员的功力,需要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我们甚至可以帮助他们去实施,参与上市公司的一些具体运作,不光站在外头,也站在里面。如果这些公司不按照我的建议做,那么长远看公司的发展可能会有问题。” 王德勇自信满怀,这种自信的背后,是他对这个行业的洞察与剖析。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房地产行业本身是不够成熟的,大多数公司存在提高完善的空间。”王德勇说。 “坚持独立性,我做得非常好” 当牛市引发市场参与者单一性“唱多”倾向时,证券研究员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坚守,也变得困难起来。往往研究员认为涨幅已超预期,而持续飙升的股价却与研究员们的论断背道而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对此,王德勇感慨道,“这是件很悲哀的事情,研究员观点的独立性经常受到考验。投资者是研究员的客户,买了股票就希望研究员看多看高,不看多客户不高兴。这些与所在公司的业务有关,还与市场有关。牛市研究员敢不敢看高?这些都非常考验人。” 王德勇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做得还是非常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 说这句话的王德勇底气十足。2007年上半年,很多地产股基金持仓很重,但上半年王德勇坚决看空地产股。“因为当时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很严厉,有些严厉政策的预期。”王德勇比较谨慎,下调了对整个行业的评级。当时万科的股价上升到22元。在王德勇和他的团队看空后,万科的股价一直跌到了13元。 “目前牛市里像这样直接看空的几乎没有。”王德勇说。 “历史上我们一直都是很独立的。”王德勇说。2001年,资本市场上第一次出现了房地产业“泡沫论”。王德勇和他的团队指出不是泡沫。“国际标准制造泡沫,我们刺穿了这种谎言。” 2004年,市场上又出现了“泡沫论” 和“房地产业崩盘论”,王德勇认为,房地产不是泡沫是短缺,房价会加速上涨。“2004年下半年,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看多的声音,当时我们坚定看多。” 2006年下半年,国家推出“9070”等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当时市场上没有人看好地产,万科只有3块多钱。但王德勇坚定看好地产股,提出了“伟大的成长”这一观点,即未来地产一线的公司,将以100%的年增长速度前行,并有可能成为全球的一线公司。 “所以当万科是3块钱的时候我们就看13块钱。万科到了20块钱的时候,市场都开始看好,但在20块钱的价位,我们认为超过原来的估值,我们又看空。我们的独立性是很突出的。” “这样当然很多客户不满意,我们承受了很多市场上的压力,但要坚持独立性,就要放弃一些东西,这是必然的选择。”王德勇说。 “我对房价的看法是买房早一天好一天,从2001年开始一直看多,虽然事实证明都是对的,但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不满。但我表达的只是个人的观点。”王德勇云淡风轻。 “对人评价的指标可放在企业上” 王德勇认为,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非常难,难在影响行业发展因素众多。分析师判断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政策调控走向难度很大,但至关重要。同时,行业内部传导机制复杂,影响公司业绩可变因素很多。“不同的企业,同样的成本,一个项目所获得的收入千差万别,甚至差了几倍。房地产企业的个性化很强,不同的操作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规划、设计、营销、市场定位、销售渠道、方式都会带来结果的不同。50个项目组合起来,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王德勇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方法。目前,对地产股最流行、运用最多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市盈率法;第二种是NAV法。王德勇指出,这两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对决定企业发展的软性要素进行估值。 王德勇对决定房地产企业发展软性要素十分重视。他把企业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企业的品行,是积极进取还是保守稳健的风格,是诚信还是不诚信,这些都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对人评价的指标都可以放在企业上。” 他认为,企业的战略方向至关重要,特别是房地产企业,现在来看房地产企业普遍缺乏战略,强势是在项目能力上,但是在公司战略层面比较弱,在战略、财务、品牌方面比较弱。大企业需要品牌,房地产企业要作大需要品牌,一定会表现出对客户的忠诚度。在资源的获取能力上会体现出优势。 “公司行业地位、管理能力、开发能力、品牌等属于无形的东西,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存在相当的难度。要做到精确衡量,首先研究员要有相当的主观判断力;另一方面,需要引入投行式研究,对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接触、评判和调研。” 考虑到企业软性因素的作用,王德勇对传统的估值方法进行改进,推出两种方法衡量企业的总体价值(特别是衡量决定企业发展潜力的“资金运作力”)。第一种方法是差别市盈率法,第二种方法是NAV溢价法。 以万科为例,王德勇认为,万科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行业龙头地位、融资能力;同时,无论是在设计、建造质量、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融资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万科都保持了相当的优势,构成了“无短板的平稳发展能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和管理及管理输出的能力等。这些都成为万科溢价和新价值的体现。 无论是2004年底提出的“房地产资本论”,还是2007年以来提出的“新规则、新价值、新方法”,王德勇的研究,都紧紧抓住了行业发展的脉搏,对房地产企业发展软性因素的重视,体现了他对挖掘企业价值理念的深刻洞悉。近几年,王德勇被业内公认为“房地产最佳行业分析师”。 王德勇对自己的职业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研究的行业也融入了感情。“研究员工作比较不错,我比较喜欢,但也比较矛盾,有很多苦恼的地方。当你的观点被市场验证,会很有成就感;当你研究很多年以后,你就非常希望这个行业变好,希望你能对这个行业作出一些贡献。但是这个市场的功利性较强,对你的要求和希望不一定完全合理。” 王德勇有点无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