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接第15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7日 03:3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980年1月-2006年2月按月统计的艺术在股市下跌时的比较

  梅墨艺术指数

  因此,艺术基金很容易在技术上利用传统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度。即便是Hoffman的中国美术基金,如此井喷式的当代艺术,他认为也能用传统的中国古典艺术对冲风险。

  这张图表表明了艺术品是一个相对抗跌的金融产品。

  其次,艺术基金的杠杆作用相对容易操作,而且很愉快。

  有个中国的银行家问我,要搞艺术银行,首先得建立一个恒温、恒湿的仓库来保管那些抵押的艺术品吧?其实不然,有当然好,可以供需要这种服务的客人使用。但艺术品抵押贷款,就像

房地产那样,不需要把房子搬到银行去一样。那拿什么抵押呢?就是那些作品的证书和保险公司的保函。证书控制在银行里,画就没法卖;而保险公司的保函,是艺术品的价值保证。全球最著名的艺术品保险公司莫数瑞士AXA艺术保险公司了。一般说来,他们不是以拍卖行的成交价来出保险值的,而是以专家的定价的150%来保险,费用在每1000元花保费1.5元左右。银行或以保单或以自己的专家估价后以50%左右的担保予以贷款。

  艺术基金因此很容易得到新的融资来进一步扩大投资资金,而且还可以把艺术品轮流放在股东的房间里(要有保险公司同意)天天欣赏。

  由于是封闭式基金,资金在封闭期间不会流失,基金的经理们2%的年收入就稳操稳拿至少5年了。而每一次分红,基金管理者还能拿走红利中的20%。回报好,没人心疼这个数。

  由此看来,艺术基金实在是又好玩又好做。实际不然,1988年一个叫做Chase Art Invest 筹集了3亿美元的资金进行艺术品投资,请了法国一家大银行管理。后来损失了40%。这当然与市场有一定的关系,但业内人士认为最大的失误是他们不邀请鉴定行家们来操盘。

  目前烫手的艺术品市场既是投资者和操作投资的人的天堂,也同时孕育着地狱。真正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喜欢把艺术品“窃为己有”,而投资者对艺术基金这个非传统的投资手段陌生且怀疑,许多艺术投资基金很难找到投资者。拥有强大资金的一些基金又没有最关键的操手“艺术鉴定专家”,因此这个市场只可能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玩转。

  艺术基金大概既需要艺术家的眼光,又需要金融家的精明吧。

  如果真的想介入艺术基金的投资,我以为要看以下几点:

  1) 基金的资金分配,是否有足够的古典艺术投资;

  2) 看清楚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是否很专业:

  * 投资组合(长期、中期和短期)及未来发展方向,即相对保本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能否在某一点上有一定的市场控制能力,这是基金赚钱所在。

  * 操手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即是否鉴定评估专家

  3) 基金的收费及与管理者的收入挂钩的关系。

  如果能谈下来对基金长期管理的作品拥有摆放权,那就理想了。但公共艺术基金可能做不到。

  艺术对冲基金

  今年7月1日,伦敦诞生了一个名为“艺术交易基金”(Art Trading Fund),号称是第一只艺术对冲基金。这是由于近年来艺术品价格疯涨而使基金经理们对疯狂的涨势越来越紧张,基金赚钱实际上因为泡沫因素,经理们不得不小心谨慎,而越来越困难。从2005年至今,拍卖市场的交易额翻了一倍。新富买家完全不在乎价格,一掷亿金购买一个嵌满钻石的骷髅,创出一个又一个天价。拍卖行欢天喜地,号称“绝没有泡沫”。基金经理们则忧喜交加,一方面感到市场的存在,可以大展身手,一方面害怕投资错了,不知道是否自己会是接最后一棒的人。那基金可就惨了,如何交差。

  香港新世界旗下的抱趣堂在4个月前成立了亚洲第一家艺术银行,胆敢向抵押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借款,年息18%-24%!中国境内的第一家艺术基金也由民生银行在今年9月宣告成立,竟然是一个2年期的封闭式基金!我吓了一跳。前者的艺术银行要管好的是鉴定问题,别弄了幅假画抵押。而后者则让我不敢恭维,不知道基金经理们如何在2年内让一个艺术基金完成盈利目标。但是,前者市场可能有限,有多少能收藏的人去贷款?

  而艺术交易基金的概念是从股市中定位了部分与艺术品市场关系密切的

股票,比如苏富比拍卖公司,或Richemont这样的
奢侈品
公司,买下这些股票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s)。这样一来,一旦艺术市场下跌,这些股票也会跟着下跌,而这时,“艺术贸易基金”就能把股票以看跌期权的限价卖出,获取现金报偿,从而降低其因所藏艺术品跌价而蒙受的损失。但这种做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对冲基金,它跟艺术品的交易没有直接的接触。因为苏富比拍卖公司的股票,并不完全和市场挂钩。苏富比的股价下跌,很可能是因为市场以外的因素,如经营不善或股市大盘整体下滑。有意义的是,这个对冲基金的理念是要把梅墨艺术指数、雅昌艺术指数从单纯的投资顾问性的局限,提高到一个艺术投资的“保险”境界上去。

  观念是好的,只是太不成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对冲基金应当是建立一些可操作的艺术家“上市”,甚至是某些艺术家的某些作品的“上市”。如去年成交的柯利姆特(Klimt)还给柯利姆特后人的作品,可以在先上市,股票+期权。如最近最风靡的Andy Warhol,中国的张晓刚,还有提香的“一个年轻人的肖像”。

  然而,艺术收藏的意义不再存在,艺术品完全成为与公司股票和期货一样的投资产品了。我想,中国“艺术投资家”们是感兴趣的。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