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东明:本土证券公司当自强不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05:0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齐轶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前瞻性地预示了证券市场的重大发展。这5年,我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A股总市值从以前的3万亿元发展到现在的27万亿元,股票市值与GDP相比从此前的20%到超过100%,A股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中信证券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司净资产由2002年上市前的30亿元扩增到目前的450亿元,市值由上市初的12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3400亿元,排名亚洲同业首位。

  记者: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的这五年中,你认为中国

证券市场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

  王东明: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改革和发展”贯穿了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的整个5年,没有改革,就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而改革又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

  最深刻的变革无疑是

股权分置改革,它推动了A股市场的彻底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A股市场的发展障碍,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融资功能得以顺利恢复。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个市场、两种定价机制的问题,巩固了上市公司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利益捆在了一起,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实现了对接。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大力推进证券行业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有效化解了证券行业的风险,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创新及规范类券商数量40家左右,市场前五家公司的投行业务股权融资总量占有率为70%以上,其他业务的集中度正逐步提高,行业发展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证券行业信誉开始恢复,社会资金向证券市场回流,新开户数不断增加,大量人才也开始回流。

  记者:中国证券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王东明:中国的证券市场一度是一个封闭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中,本土证券公司只要规规矩矩地做事是比较容易生存的。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打开了,我们将面对严峻的全球化的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各金融行业相互渗透的趋势正在加剧。展望未来,对外开放和综合经营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如何在开放和竞争中加快发展本土的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本土证券公司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国内证券公司成为制度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努力做大做强本土证券机构。首先,推动证券公司多元化的资本募集方式,例如通过上市提升资本实力。其次,拓展证券公司经营范围,积极推动证券公司开展综合经营业务,提升综合经营能力,例如最近新批准的直接投资业务就是一项重大创新。第三,赋予证券公司在与外资、保险和银行竞争中相同的国民待遇。允许证券公司参股其他金融机构。第四,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如QFII和QDII的实施过程中,优先向本土证券公司倾斜,推动本土证券公司率先国际化,并率先享受到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好处。

  就中信证券而言,我们深刻认识到需要利用现在国内市场发展良好的时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在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案例中,日本证券业的教训发人深省。我在与野村证券的领导人交流时,他们告诉我,上个世纪80年代,无论是市值表现还是赢利能力,野村证券都如日中天。但由于贪恋和依赖当时日本国内市场的繁荣,野村失去了“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和先机,从而也丧失了成为一流国际投行的历史机遇。

  以今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来看,那些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公司所受的影响越小。如高盛证券,其美国国内的业务和国际业务各占50%,“次贷”危机对其负面影响非常有限,其三季度盈利同比仍增加了70%。反观贝尔斯登公司,由于其90%的业务在美国国内,“次贷”事件对其打击也最严重。

  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全面开放的前夜,国际投行已是雄心勃勃,摩拳擦掌。据说某国际投行预计在未来5年内在中国市场打造一只4000人的团队。在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大潮中,本土证券公司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希望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在历史性机遇中实现 “做大做强”的梦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