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38家公司半年增发1100亿 地产股暴富新途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00:25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公培佳 赖大彬 北京报道 最终很多房地产企业会为大玩资本游戏所累。高成本拿地后,作为上市公司,企业必须要保证利润和业绩,只有抬高房价一条路;恶性循环之下,上市房企实质上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股市也能上演“9·11”。11日下午2时,上证综指在多方利空下惊魂跳水,收盘241点的跌幅创下两个月之最。 股市宽幅震荡,领跌的却是一向“牛气冲天”的地产股,透露出市场对于地产股的估值仍存较大分歧:一面宏观调控步步紧逼,空字当头;另一面受益于人民币大幅升值,前景诱人。 尽管多方观点激辩,但是市场却是单边走势,上市房企趁机在市场中不断制造利多面:IPO、高价增发、发行公司债等多方式募资“圈钱”,并大手笔不计成本地拍地、储地、“圈地”。 依据《华夏时报》联合天相投顾对两市主营地产的70家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38家公司实施了增发或公告了增发方案,涉及资金高达1024.3亿元,金地和万科还计划发行公司债共71亿元;并另有两家公司通过IPO登陆中小板,募资15.86亿元。 “1100余亿元巨资就这样轻易到手。”宏观调控紧缩银根的背景下,业界惊呼:地产商正加紧“圈钱”。这是一笔特殊的1100余亿元,可以是一针兴奋剂,既能炒高楼市,也能捧起股市。 尽管有观点认为这给企业融资敞开了大门,几无害处;但多名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时均认为,圈钱之后就是圈地,推高房价的同时还给资本市场增加了诸多风险,这与宏观调控手段、目的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更是预言:“一年以后,这些大手笔融资的企业就会为此受累。” 记者从证监会获悉,“大门没那么容易敞开”,最近连续十余个增发方案遭到了拒批,下一步监管力度会更严。 9个疯狂“地王” 金地10天拿地量相当于2006年全年! 事实上,今年以来,房地产商不仅拿地多,价格之高更是令人咋舌:7月16日,万科以1.5万元/平方米价格拿下了东莞市一宗土地后,动辄与房价相当的地块,屡被上市房企鲸吞。 浙江绿城董事长宋卫平面对媒体甚至放言:“没拿到地的,只能说明决心还不够大。” 在此局面下,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恒隆集团的主席陈启宗警告称:“内地土地交易实际上已经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 “地产行业正向垄断趋势发展,大地产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海润国际董事局主席林勇说。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已有2947.34公顷土地囤积在开发商手中。 市场行为,拿地无可厚非,关键是钱从何来? 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负债率一直高于70%。记者从地产公司2006年年报中发现:诸如保利地产、万通先锋这样的大企业,每股经营性净现金流多为负数。而随着本轮宏观调控银根步步紧缩,原本主要依靠银行借贷的大门更是越关越小。 银行不给钱,自有给钱人。记者统计近期出现的9个“地王”,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际部副主任江林生称,伴随着“地王”频现的是地产股增发融资,而跑马圈地的弹药正由此而来。 “地产商如今玩的多是资本游戏。”张宝全称,一个增发方案动辄数十亿。 如果没有股市的钱,就没有天价的地。最近,被投资者寄予厚望、认为能使亿城股份成功转型的北京建国门地块项目收购,就因其融资12亿元的增发方案未获批,最终被亿城股份管理层忍痛放弃了。 1100亿仅仅是“逗号” 根据金地2006年年报显示,年底时公司净资本不到28亿元,可到7月初,金地成功增发募集了近45亿元。 国信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焱认为:“考虑适当的财务杠杆,金地总资产增发后将超过200亿元。”现金流得到迅速补充。 得益于牛市行情,与金地同行的地产公司多达数十家:9月5日,万科A股增发募集资金100亿元;8月,保利地产公开增发融资70亿元,苏宁环球拟定向增发高达110亿元;几乎同时,栖霞建设、深南光A、上实发展三上市房企同时发布增发方案,共增发募资高达71.9亿元…… 事实上,多家上市房企上次融资刚完成不久就宣布再融资,如金地集团和栖霞建设等。增发价格也不断被刷新:8月1日,保利地产不但创下了A股市场公开增发议案从提出到实施的最快纪录,也创下了当时A股公开增发每股55.48元的最高价纪录。 那么,上市房企到底在资本市场募集了多少资金? 依据天相投顾提供的材料,本报对70家主营地产的上市公司的统计结果是:今年以来,已有38家公司增发方案获准或公布,占A股地产板块的54.3%,涉及金额高达1024.3亿元;其中,共有包括万科A在内的11家上市公司完成增发,募集资金454.87亿元。 另有两家公司已通过IPO登陆中小板,募资15.86亿元。不仅如此,再加上金地和万科共计划发行公司债71亿元,账面上明示的上市房企募集资金总数超过了1100亿元。 然而,记者采访中得到的信号是,上市房企的融资计划远未结束。 日前,证监会公布了仅限于上市公司的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上市房企又可占得先机;另有消息传出,上市公司向独立第三方定向增发有望破冰,上市房企融资途径再增。 对此,记者致电多家上市房企,包括近来从未增发过的深深房A、粤宏远A、沈阳新开、海鸟发展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均表示,下一步很可能会有所动作。 而将来加入融资大军的还包括:鹏润房地产IPO、SOHO中国地产、合景泰富、深圳天利置业、卓越地产等,均计划登陆H股市场。 市场的反应是:7月9日,*ST金泰公告拟增发80亿股A股后,连续42个涨停板将股价推向了26.58元新高;天鸿宝业公布增发整体上市方案后,亦连续8天出现涨停,股价翻番;招商地产公布定向增发方案后,股价从27元飙升至50元。 同时,刚刚发布的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8.2个百分点。自2004年以来,房价上涨趋势一直未停歇。 “圈钱运动”卷土重来 而由“上市融到巨资再高价拿地,最后传导到房价再次走高”带来的疑问是:宏观调控对房企融资开闸了吗?对比1993年房地产泡沫引起的那场宏观调控异同,多少可以窥得玄机。 1993年前,国内地产界兴起第一轮圈钱风潮:此前3年间,共有包括万科、陆家嘴在内的20余家房企集中上市。与此同时,海南、深圳等地房价迅速蹿升,连二线城市北海的房子都卖到了2万元1平米。 房地产泡泡被市场越吹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国家针对房地产极其严厉的宏观调控:不仅紧缩银根,还关闭了新房企上市大门。为保证调控到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 基甚至动了摘相关人员乌纱帽的决心。 之后近7年间,房地产企业仅有十余家得以暗地借壳上市,房价应声而落。直到2001年天鸿宝业上市IPO,房企上市大门才慢慢打开,引发了蕴含于房地产行业的巨大能量,此后从2004年开始,房价大涨。 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股市在2005年开始走牛,对上市融资觊觎已久的众多房企蜂拥而来。当时背景还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银行信贷逐步紧缩、开发商资金链普遍吃紧、全国城市房价飞涨。 这一次的选择是:一面紧缩银根,一面对上市再融资重新开闸。 自从股权分置改革后第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保利地产2006年7月31日上市起,到现在,至少有50家A股上市公司被房企借壳,新增数相当于前两轮的总和。仅今年以来就融资过千亿规模,房地产界第三次融资浪潮下,“圈钱运动”卷土重来。 记者查到的资料显示,尽管在2005年监管层仍在强调房企不适合上市融资,但实际操作中已没多少障碍。 社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院士接受本报采访时直呼:“看不懂。”一边是调控严管“信贷”和“土地”两道闸门,另一边却又放开资本市场,大批允许上市融资,从而为拿地提供充足资本金,“双方似乎在背道而驰”。 证监会则对记者强调,监管层控制圈钱态度依然明朗,最近包括关铝股份在内的十余个增发方案被否,说明下一步控制会更严。对此,财经评论员侯宁言简意赅:要人相信管理层不是在放任圈钱行为,管理层就需要更多行动。 风险旋涡或将汹涌 美国“次贷风波”余波犹在,国内地产股越垒越高的资本魔方是福还是祸? 尽管海通证券近期对地产股调低评级定为了中性投资,但是海通证券房地产行业高级分析师张峦却认为,介于地产业发展速度快、银行负债率高的特点,上市融资是降低压力的有效途径。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也认为,地产股频频增发融资对上市企业利处多多。持有此观点的还包括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红旭:“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和企业融资成本。” 一些投资者则表示,目前已从地产股的牛市行情中获益匪浅。 但是,更多的声音对上市房企的圈钱势头表示了担心。 9月10日,万科A在完成增发后的第四个交易日跌破增发价31.53元/股,而另外十余家已完成增发的地产股中,仍有5只价格在增发价的10%之内波动。有观点分析认为,跑输大盘的结果对地产股是个利空。 江林生认为,房地产市场一旦遇到拐点,现在高价增发的地产股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却放大了股市风险。”张宝全称。而承受这种风险的恰是比银行弱小的广大投资者。 另据记者调查发现,像银泰股份纯粹为了拿地而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这无疑是在开空头支票,一旦融资成功,就会斥巨资拿地,地价在几轮竞拍后往往上蹿至天价;不仅如此,手握巨资的地产商在捂盘和囤地上底气十足。 “今典是不敢以那么高的价格拿地的。”面对张宝全的坦承,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主任仲大军担心,不公平竞争会加速地产行业的垄断趋势。 “最终很多房地产企业会为大玩资本游戏所累。”按照张宝全的分析,高成本拿地后,作为上市公司,企业必须要保证利润和业绩,只有抬高房价一条路;恶性循环之下,上市房企实质上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不会太久,一年后就会感觉到压力。 何况原本要么炒高股价要么炒高房价的同一笔资金,如今却可同时在两个市场推波助澜。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A股地产板块市盈率均已经过百,位居各板块之最。前车之鉴是:1991年日本房市泡沫破灭时,上市圈钱的地产企业纷纷倒闭。 用职业投资者皮海洲的话说:“公开增发已沦为高风险的代名词。”加大了市场的投机炒作气氛,同时也加大了上市公司圈钱的胃口,建议取消公开增发的再融资模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