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白宝玉
去年关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中金”)2007年要上市的消息络绎不绝,但如今已过了大半年,中金上市仍无动静。
与此同时,一些也自称投行的券商如海通证券、东北证券已经借壳成功上市,国泰君安、招商证券、长城证券等券商目前正积极备战IPO,力图扩充实力。
而一向敢为人先的中金,如此地沉默到底是为了什么?
9月9日,本报记者为此向中金公司公关部了解有关情况,公关部人士表示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出身豪门
知情人士回忆道,在2005年中金成立10周年的媒体见面会上,中金董事长汪建熙讲道:“如果可能的话,进行适当的增资扩股,满足下一步发展的需要,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考虑公开发行上市。”
在汪建熙任中金董事长前,中金董事长都是由建行行长兼任,2004年9月由于建行分拆为建行股份和建银投资,中金等非商业银行资产被划到建银投资,作为建银投资唯一出资人的汇金公司也就顺理成章把建银投资和中金纳入旗下,并由兼任建银投资董事长的汇金人员出任中金董事长。
汪建熙此番讲话两年已过去了,但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中金并没有完成增资扩股,那么上市暂时也就只有搁浅了。
知情人士透露,在增资扩股问题上,中金的两大股东股东建银投资和摩根士丹利有分岐,因而一直未有定论。
中金目前的走向和市场定位与其成立背景、历史及股权结构息息相关。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加快了改革开放,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海外上市融资被提上了案头,而当时国内投行无一可担当此重任。
1993年12月,前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首席代表林重庚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递交了一份“关于申请在中国成立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报告”,表述了在中国成立一家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迫切性。报告中屡次提及世界投资银行巨子摩根士丹利。
从1990年年底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日起,国际投行巨头摩根士丹利就开始执著地叩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从来就不会有封闭的资本市场”,这是摩根士丹利的信条,林重庚,这位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前任首席代表终于被它说动。在有关部门安排下,建行成为与摩根士丹利谈判的中方合作者。
在双方彼此需要借助的背景下,中金公司便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为1.25亿美元,其中建行所占股权比例为43.35%,摩根士丹利占股比例达到34.3%,其余股份被另三家中外投资者所持有。
中金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在香港设有子公司,在上海设有分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设有证券营业部。中金公司现有六个主要业务部门:投资银行部、资本市场部、销售交易部、研究部、固定收益部和资产管理部。
根据2006年度简要财务披露,虽然中金公司2005年8月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国际金融美国证券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但也只属于提前战略性的布局,2006年度该公司并未开始经营活动。中金公司业务活动范围目前基本局限于大陆地区和香港。
辉煌战绩
中金自1995年成立以来,公司业务发展便一直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也许是由于“高贵的血统”和“特殊的使命”,使得中金公司从一诞生便带着顶尖投行的霸气。它的第一单主承销业务是1997年中国电信(现中国移动)海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42.2亿美元。此后10年,它囊括了几乎所有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内外融资项目,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中移动、联通、国航、网通、电信、招商银行、宝钢、中国神华、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建行、工行等等,目前又是建行回归A股的三大承销商之一。这些国字头的央企,无一不令人肃然起敬。
根据中金的统计,截止2006年7月中金完成了累计约607亿美元的股本融资、约104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以及689亿美元的兼并收购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横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而且其中很多项目在中国投行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为中金赢得《亚洲金融》、《欧洲货币》、《财资杂志》、《国际金融评论》等知名杂志的众多国际奖项。
在中金的网页上,它自豪地记述了自己的辉煌:自1997年中国大型国企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以来,中金在日本之外亚洲地区的首次公开发行、中国公司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以及中国公司海外融资的累计总承销金额均名列第一。
中金公司是这样来介绍它的独特优势:在众多资本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公司通过与国家政策和行业监管部门的密切沟通与广泛交流,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和国民经济主导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从这段气势恢宏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中金的“霸气”。
成长期的烦恼
中金成立不久就受到控股权的困扰,令其非常尴尬。尽管中金是首家获准在国内成立的中外合资投行,但由于中外合资模式有利益冲突问题,导致摩根和建行之间冲突不断。据《商务周刊》报道,中金公司成立头5年就换了5位CEO,原因是中金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难于平衡中外股东的利益,直到摩根士丹利再也没有向中金公司指派CEO,也不再向中金公司的管理委员会派出代表。
一位投行界的人士讲道,摩根士丹利在没有取得中金控制权的希望后,试图甩开中金,独立在中国开展业务。并有意转让中金公司的股权,且也曾与汇金公司有过股权转让的接触,但是双方并没能在收购价格上达成一致。
而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韩教授分析,中金的增资扩股、上市的中断其实是它股东之间的协调问题。摩根与建银投资对在增资扩股中谁是第一大股东、第二股东这个股权比例安排有些分岐,双方都想自己当第一大股东,获得对中金的控制权,而建银投资显然不愿将控制权拱手让出。由于摩根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中金又不愿意摩根撤出,就想让摩根继续当它的“挂名股东”,可摩根显然不这样想,要么它要对中金具有实质性影响力,要么就走人,所以让中金有些进退两难,故而影响了中金的增资扩股和上市的进程。
中金这家在国内倍受尊荣的投资银行,曾经受到政府机构对其服务质量的质疑。2005年6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对参与社保基金投资的券商给出评价,在参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股票交易席位租用的14家券商中,大名鼎鼎的中金公司却以41.6分排在最后一名。关于此事,中金公司表示,社保的评价肯定有其评价的角度,可能(中金)在某些服务上也有做得欠缺的地方,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了解。
王者地位受到挑战
中金公司在投行老大的地位受到国内外券商的积极挑战。在国内,中金的不败记录终结于2003年,在融资额高达百亿的长江电力IPO项目中,中金公司败于中信证券。在海外,2004年平安保险香港上市的主承销商名单中,中银国际则取代了中金公司一贯的位置。这些挑战虽然显得具有偶然性,但也间接体现了市场的竞争性和其残酷性。
随着中国投行业对外资的开放,许多外资投行通过“五花八门”的方式进驻国内,如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等“国际投行”。这些国际投行巨头基本都定位在大型投行项目和高端客户上,虎视眈眈,欲与中金比高低。而中金对比国际化的高盛、大摩、瑞士信贷,相对而言还显得较嫩,其大型投行业务客户也仅限于中国大型国企。
随着大型央企上市的上市,回归的回归,未来,中金在国内高端投行的大项目必然是屈指可数的。过去由于中金和政府的密切关系,在石油、电信等垄断企业上市的大宗项目方面的优势可能并不再被称为优势,反而可能成为在中小项目竞争中的“劣势”。一位券商投行人员向本报记者透露,他们当前正在做的这个项目就是从中金手中抢来的。目前各券商都在“增资扩股”(包括IPO、券商借壳),补充弹药,积极备战。如果中金不能市场化它的竞争优势就很难在中小项目上有所建树,甚至于在大型投行项目的传统地盘方面也极有可能受到侵蚀。
一位基金金融行业研究员对此分析道,此前市场传言有券商挖中金墙角事件即是国内券商行业竞争激烈的真实写照。
中金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还有一大劣势,就是它的营业部较少,可以说非常少,在国内仅有3家。在如火如荼的A股市场中,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已经让投行业务相形见绌,一些营业网点较多的券商更是喜形于色,乐不可支。
可监管当局对新金融牌照和营业网点的批准是慎之又慎,基本不再新批。因而有资深业内人认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金在内地投行的地位有边缘化的趋势,中国投行业的格局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尽管中金公司刻意低调,然而,市场经济天生就是“高调”。中金的低调能压得住市场的高调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