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性看待A股市场高估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07:4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王其 进入8月份以来,深沪股市在大盘蓝筹股的带动下,一路高奏凯歌,其中上证指数一举创出5412.32点的历史新高。随着股指的连续走高,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也在显著提升,使得市场的风险有所加大。对此,投资者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长期来看,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总是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在众多衡量股价高低及风险水平的指标中,市盈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迹象显示,目前两市平均静态市盈率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而动态市盈率也达到了一个相对高位。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A股市场整体动态市盈率(以2007年预测业绩计算)水平达到44.56倍,较7月31日38.09倍的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中小企业板块的整体市盈率达到60.84倍,大大高于市场的整体水平。如果按照2006年年报业绩计算,两市平均市盈率则超过60倍,这已接近2001年6月的水平。与此同时,同为亚洲新兴资本市场的香港地区平均市盈率仅为15倍,韩国仅为10倍,新加坡为13倍,印度为25倍。 当然,近期股市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上市公司中期业绩的大幅增长。于是,不少投资者认为,只要上市公司继续保持高增长,目前看来偏高的市盈率,未来将迅速降至合理甚至偏低的水平。 对此,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基础是否扎实;其次,如此的高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深交所发布的2007年半年报总结中,就明确指出了高增长中存在的隐忧。这主要表现在,深市主板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678.97亿元,其中,投资收益104.10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14亿元和营业外收益42.49亿元,对利润总额贡献的比例分别为15.33%、1.35%和6.26%。与2006年上半年相比,公司主营业务对其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下降了27.32%,而投资收益则大幅上升,对利润的贡献率上升幅度高达50.19%,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增长了50%。 从每股利润分拆后各项指标的情况来看也不乐观,每股主营业务利润和每股营业利润分别增长25.62%和70.39%,增长幅度低于每股收益,而来自非主业的每股投资收益增幅却高达159%,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长158.66%,说明200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大幅提升与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长密切相关,上市公司盈利高增长的持续性值得怀疑。 对于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持续性,中金公司研究报告也明确指出,实际上,上市公司中期业绩增长较一季度97%的超常增速已有明显放缓,随着下半年盈利低基数效应的丧失、美国经济受次级债危机影响可能出现放缓,国内宏观调控作用逐步显现等因素,下半年业绩增速有望进一步趋于平稳,预计今明年净利润增长分别为40%—45%和25%—30%,未来业绩出现惊喜可能性不大。 与今年“5.30”之前股指持续攀升不同的是,近期大盘的走高主要依靠蓝筹股的上扬,其中,不少蓝筹股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股价翻番。为此,不少投资者认为,这些蓝筹公司大多是行业内的“领头羊”,业绩优良,抗风险能力强,持有这样的公司不仅让人放心,而且从长期来看,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是,上述观点应建立在以合理的股价买入,并长期持有的基础上。如果在一个严重超过其内在价值的价位上买入,不仅无法获得预期中的高收益,而且还有遭受较大亏损的可能。 从历史上看,这种“蓝筹泡沫”就曾不止一次地上演。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股市概念股投机行情的破灭,华尔街开始回归对有着稳定业绩历史的绩优股票的投资,形成了一轮以50只最大绩优公司为投资焦点的所谓“漂亮50”行情。当时的基金经理们认为蓝筹股绝对不会像60年代那些投机股票那样崩溃。投资这样的股票是再谨慎不过的事了,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去打高尔夫球,等待这些公司股票的长期回报。 于是,一股新的炒作蓝筹股的风潮开始了。退休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基金都开始买入“一次决策”的蓝筹股,令这些公司的股价上升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但随后到来的石油危机使得这些公司的股价一样不可避免地崩溃,并使得华尔街经历了10年的熊市。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股市总是在不断重演过去的故事。站在5000点的上方,投资者有理由憧憬更高的高度,因为中国经济高增长、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等支撑股市走强的因素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也应该时刻牢记风险意识,只有如此,A股大牛市才能走得更稳健、更持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