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如何看待7月宏观经济数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 05:5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陆志明

  在“抑制过热”日益成为经济调控主旋律之际,7月份的宏观经济走势数据似乎凭空给了我们些许慰藉。根据最新获得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核心CPI、实际消费、工业增加值和城镇投资等核心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均相对6月份出现回落。

  7月份实际回调的经济数据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P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6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并持续3个月下降;CPI同比上涨5.6%,涨幅创10年新高,但剔除食品价格的核心CPI涨幅创6个月新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16.4%,该名义增速创5个月新高,但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增速比6月份下降1.4个百分点;7月份城镇投资增速为26.4%,比6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

  构成此次宏观经济核心数据回调的主要因素应属短期和季节性的。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在经历了前数月的高速增长之后,7月份的宏观经济出现短期性的走低,尤其是从一年的经济景气周期来看,7月份正处于上下半年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的低谷;另一方面此次核心经济数据下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季节性和自然气候原因,7月份我国江苏、安徽、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多处遭受洪涝灾害,工业生产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但是仔细分析上述核心宏观数据之后不难发现,代表工业生产和消费的核心数据,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剔除食品价格的核心CPI、剔除价格因素之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的态势出现一定程度的减缓。与此同时,此轮经济过热的主导因素———食品、房地产价格上涨却并未出现削弱的态势,涵盖食品价格的CPI指数达到5.6%,涨幅创下10年新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地产投资居高不下,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5%,涨幅比上月高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

  这实质上打破了“宏观经济调控在短期内已产生效用,紧缩政策即将放缓”的错误论调。数据表明,宏观调控的压力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体的健康成长,维持实体经济的增长,刺激刚刚起飞的内需增长;另一方面还需适当“消肿”,挤压食品、原材料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整体泡沫和通胀的压力。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下,采取适当的调控手段至关重要。尤其需要综合使用不同行政、经济政策“组合拳”进行风险对冲和相互支撑,以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和房地产等金融市场的“软着陆”。如在刺激工业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领域,可以依据“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进行优先扶植,促进这一部分工业经济的增长以提高整个宏观经济增长的质量。对“高排高耗”的双高产业则应在满足合理需求的情况下予以限制。

  而在目前涨势惊人的房地产行业则应更多的投入行政指导,建立健全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保障制度,积极推行廉租房制度。短期来看,合理配给土地供应、严格规范行政管理、积极引导市场需求,使住房市场进行良性循环,避免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巨幅波动;长期来看,将土地供给和房地产市场引入更多的市场因素,促进各方主体良性互动,包括保护被征地农户,更多的房地产市场竞争者等措施打破现有的市场垄断机制,维护市场的有效供求平衡。

  行政手段着眼于短期,经济政策执著于长期。单独放弃任何一种政策手段对于中国的宏观调控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目前经济结构调整阶段,合理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引导宏观经济走向是必要的。

  (作者是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